“對于鮮卑來說,剛從草原進入中原時,平城對拓跋氏來說,是個好地方。”
“然而,他們的勢力再越來越往南擴張,相較于南方的景色和南方所能提供的條件,平城及其周圍的環境,就會越來越顯得荒涼。”
“這時,中原之地的廣袤農田就顯得更重要了。”
霍去病聽完思考一陣,開口道:
“那為何不遷都到鄴城去?”
“鄴城的位置比洛陽更靠北,而且經過曹操的治理鄴城周圍的農田狀況也比洛陽好。”
“畢竟從靈帝開始,洛陽就反復經歷戰亂破壞,經濟很難恢復。”
“從軍事和經濟角度看,都是鄴城的建都條件比洛陽更好?”
劉徹冷笑一聲:
“但鄴城沒有帝王氣,非帝王居。”
“這拓跋宏已經不在認為自己是鮮卑拓跋氏的族長了。”
“而是中國皇帝,他有了皇帝的自我認知,也有了要統治整個天下的野心。”
“不過…過猶不及。”
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劉徹完全不看好拓跋宏的改革后續。
伱想改就改,鮮卑那些貴族可不一定想改。
就算一時推廣開,你兒孫能不能堅持住還難說呢!
……
東魏,
坐在下首的高歡看著天幕,對坐在上首的元修說道:
“孝文帝在文明太后去世后很快地作出義無反顧的決斷,可見文明太后去世三年以來尚能制約政局。”
“孝文帝如此迫不及待做出遷都決定,恐怕也想擺脫文明太后的影響吧,是吧,陛下。”
元修擠出一個笑臉,勉強道:
“丞相所言,未免有點偏頗了。”
高歡盯著元修一言不發,直到元修用袖口擦著冷汗才笑道:
“孝文帝為了表示孝敬,曾在方山頂上太后陵園側后預筑壽宮。”
“但遷都洛陽之后,孝文帝似乎已將此事忘卻,在洛陽為自己重新營建陵園,將壽宮改成了萬年堂。”
“隨后將自己葬于長陵,而那里埋葬著孝文昭皇后。”
“兩冢相依,一高一矮。”
“與永固陵和萬年堂形制正好相反。”
高歡死死的盯著元修,微笑道:
“可見孝文帝生不能繼續忍受太后陰影籠罩,死不愿葬入文明太后陵側的陪陵。”
“這豈不是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個人情緒,最有力的說明嗎?”
被案幾擋住的雙手緊握成拳,元修笑著點頭道:
“丞相高見,朕長見識了。”
……
【公元494年,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
【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左衽,男子穿袴褶,女子衣夾領小袖,多數人不會說漢語,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
【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無一椽之室居住,食無擔石之儲,不擅農業,人心戀舊。】
【這些問題,都阻礙著北魏政權的鞏固。】
【在王肅、李沖、李彪、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孝文帝立即開始改革鮮卑舊俗,全面推行漢化。】
……
從遷都洛陽開始,通往隋唐的強盛之路才被孝文帝開啟。
話說,唐朝的審美觀應該就是延續的北魏。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