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李世民:兩個制度,讓后代念我一輩子!
天幕上。
顯德殿。
一身日月帝服的李世民對著殿下群臣道:
“國家設置中書、門下以互相檢核考察,中書詔敕如有差失,則門下應當駁議糾正。”
殿下群臣束手而立,洗耳恭聽。
“人的觀點,各有不同,如往來論難,必求其妥當,舍棄己見,采納異議,又有何害!”
李世民掃視群臣一眼,緩緩道:
“近來,有人袒護朕的短處,知道不對也不加駁正。”
“順從一人顏色情面,而為兆民之大患,這正是煬帝亡國之政。”
“眾卿莫要雷同啊。”
所謂“封駁制度”,就是皇帝的指示要經過朝廷門下省“給事中”的審查。
給事中認為沒問題,才能下達。
如果給事中認為皇帝的想法不合理,則不給簽字。
皇帝的圣旨有問題,給事中干脆直接在上面修改,退給皇帝,讓皇帝重新考慮。
這是一個很大的歷史進步。在以前,皇帝的旨意無論臣子們是否理解都得執行。
但是唐朝就不一樣了,皇帝的想法要經過大臣們的審查。
這是對“秦制”的重大修正,完全突破了法家的政治原則。
大秦。
君為臣綱。
嬴政板著臉看著天幕。
君主必須超乎一切批評之上。
管子云:“君臣共道則亂,專授則失。”
天下只能有一個聲音!
如遇雄主,這豈不是自縛手腳?
不過
嬴政捂著胸口又想到了胡亥。
對于一些拎不清的皇帝,這是個好制度。
最起碼它保證了下限
大隋。
楊堅面無表情。
這是基于三省六部的進一步完善。
但也可以說是進一步限制皇權!
這小子在想什么?
朕建立三省六部可不是為了限制皇
猛的,楊堅回想起楊廣的臉。
好吧
朕理解了。
因為相比于法家的君主專權,封駁制度的理論是君臣共治。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只有集思廣益政策才能合理。
大臣不能事事順從皇帝,必要時一定要敢于提出反對意見。
李世民鼓勵大臣們反對自己,他說“人之意見,每或不同,勿上下雷同也”。
因此他要求官員們一定恪盡職守,在有關國家的大政方針上一定要幫皇帝好好把關,皇帝的話如有不妥之處,必須要駁回。
這一制度在唐朝得到了認真的貫徹。
季漢。
殿內眾人都想到了桓靈二帝。
劉備更是頗有感觸。
人人都有私欲,君主同樣不例外,甚至欲望更大。
而君主只按照自己的私欲行事,濫用權力只圖一己之利。
并且沒有人或者制度能夠制約徇私枉法的君主,那么天下必將大亂。
封駁之事不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