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就主掌此事,但沒有一個具體的制度來保障此事運行。
為了避免君主濫用私權,還是要確立一個有所保障的制度才行啊。
天幕上。
一身紅色圓領袍的李世民依靠著錦榻,看著眼前的近臣們道:
“人們都說天子最尊貴,什么都不怕。”
“朕就不如此想,天子對上害怕皇天的蒞臨監視,對下害怕群臣和百姓的仰視。”
“謹慎小心,尚恐怕不合天意,不符人們的希望。”
身穿紫色圓領袍的魏政俯首道:
“這是達到平治的要領,但愿陛下謹慎為懷,始終如一,那就很好了。”
李世民點點頭,隨即又道:
“人要看清自己的形態樣貌,一定要借用明鏡。”
“君王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一定須要忠臣。”
“如果君王任性不聽諫言,自以為是,臣下就會阿諛順旨。”
“結果就是君王失國,臣下也不能獨自保全性命。”
“一如虞世基等人以諂諛事奉隋煬帝而保有富貴,但煬帝被弒,世基等人同樣被殺。”
“你們應拿此作警戒,事情有得失,不要吝惜,要能暢所欲言!”
而李世民的另一個進步則是完善諫官制度并且培養諍諫精神。
諫官古已有之,但是唐以前不僅諫官廢置不定,而且編制也不固定。
唐朝諫官制度完善,諫官數量眾多。
如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諫議大夫四人,正五品上。
并且,李世民會主動培育諍諫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魏征、李世民與鳥。
天幕上繼續播放著。
就見李世民正在逗弄手里的小獵鷹。
突然魏征來了。
李世民連忙把小獵鷹揣進懷里。
魏征一看李世民衣服底下鼓鼓囊囊的,知道有問題,于是就故意說話說得長一點。
等魏征終于說完了走了,李世民把衣服解開一看,小獵鷹已經在懷里悶死了。
因此,唐代諫官權力極大,且言無禁忌。
武周。
武則天黑著一張臉。
這幫諫官的確是百無禁忌!
“嗜欲之情,愚智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則前圣格言也。”
她每次都能想到朱敬上的這道諫言。
什么叫找一兩個“男寵”不是不可以,但弄得太多缺乏節制!
奉宸府一共才二十四人!
朕與那些三宮六院的皇帝比起來已經很收斂了!
唐代雖然有拒諫發生,但是因進諫而身亡的事件極為罕見。
以貞觀朝中魏政為例,此人最能犯顏直諫。
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等進諫的官員不下三十五人,其中魏政一人所諫前后兩百余事,數十萬言,皆切中時弊,對改進朝政很有幫助。
李世民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
唐朝的諫言成功率為百分之六十八,貞觀一朝就占其中的百分之四十。
封駁制度和進諫制度在防止權力過于集中和皇帝錯誤決策方面起了很大的制約作用,這是貞觀之治出現的重要原因。
大漢。
劉邦摸著下巴若有所思。
這兩個制度看著像是壓制君權擴大了相權。
但要加上三省六部制,那就是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有點意思。
劉邦越品越覺得奇妙。
相權與君權,居然達到了一種奇妙的平衡狀態!
不會像秦朝皇帝那樣橫壓萬民獨斷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