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會像南朝那樣,成了大臣們的擺設。
“這小子當皇帝的眼光也這么毒啊?”
“不應該說這小子對自己也這么狠?”
魏征勸誡李世民,最喜歡用廣神來當反面教材了,一勸一個準!妙啊
原來楊廣最大的歷史貢獻是培養了唐太宗狗頭
大隋。
楊堅深吸一口氣。
不生氣不生氣
不生氣才怪了!
朕好好的開皇之治!
就被那逆子豎立成暴秦那般的典型了!
還有喜歡拿李淵做例子,也一勸一個準狗頭
大唐高祖時期
四個人面無表情,大殿內一片死寂。
大唐。
諫官制度的核心還是看皇帝的主觀和有沒有謙虛納諫的人品。
制度雖然在其次,但也能發揮很大引導和約束作用。
李世民背負雙手,傲然而立。
但像朕這樣開明的君主又有多少呢?
有權力而任性的皇帝實在是太多了。
還好啊,大唐的后世子孫們學習了朕這值得敬仰的一點。
不錯,不愧是朕!
除了朕誰能容得下那個鄉巴佬啊!
不過,魏征可不只是直言啊,他是真的言簡意賅切中要害。
大唐宣宗時期
這個制度還是要歸功于開國皇帝的開明精神。
李忱敬仰的看著天幕里的太宗皇帝。
什么?太宗皇帝不是開國皇帝?
你放屁!
你還能比朕更了解誰是大唐的開國之君?!
大宋。
趙匡胤指著天幕對著趙德昭道:
“有時君主不但要求諫諍者是出于忠誠和盡心竭力,更要求臣下進行諫諍的內容要符合自己的私心私欲。”
“要求能善觀風色,不可批逆鱗,直捅君主的丑處和痛處,歷史上因拒諫而遭驅貶以至殺害諫諍者的事例是很多的。”
“君主鼓勵臣民諫諍,設立專職諫官,但納諫與進諫只是君臣之間的一種道義上的契約。”
“它本身是沒有一套與之相關的制度來約束君主必須聽從。”
“聽與不聽,從與不從,一切由君主自己決定,從而也讓諫諍制度成為虛文。”
趙匡胤指著點了點天幕里的李世民道:
“哪怕是在言諫和封駁制度比較完善的唐太宗時期,也曾經出現過“阿旨順從,唯唯茍過,遂無一言諫諍”的現象。”
“足以證明沒有制度約束君主聽從諫諍,沒有制度保護諫諍官員的安全,諫諍制度往往就會流為形式,成為擺設。”
“這也是唐末廢了諫官的緣由。”
趙德昭看了眼天幕,隨即道:
“所以父親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緣由,是為了保護諫官?”
趙匡胤點點頭,隨即感嘆道:
“唐代實行三省六部制,門下省擔負著“駁正違失”的職責,有權“涂竄詔敕之不便”,也有權將皇帝的詔令駁回。”
“諫官也具有相應的監督權力,但還需有不殺士大夫的制度才能保證權力得到制約。”
“不殺士大夫,才有敢言之士。”
“士大夫的氣節,不能依靠不怕殺頭的勇氣,而必須有制度作為保障才行啊。”
有人問李世民的分會是多少,這章內容其實就透題了。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