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降維打擊的唐朝軍制
大唐高祖時期
李淵掃了一眼臉色平靜的李世民。
他是真的分不清這個二郎是早有圖謀還是被逼無奈了。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二郎的容人之量在自己之上。
魏征,太子洗馬,對付二郎那也是不留余力。
李靖,明哲保身,被二郎救了一命也不站隊。
這兩人在一般的君主眼里,都是不死也得驅出朝堂的人物。
他卻能大度容之
李淵認真的思考了陣,暗自搖頭。
這等容人之量,只有傳說中堯舜禹湯才有啊。
唐高祖時期曾恢復隋朝一度接近廢弛的府兵制。
并且設置各個軍府,下轄若干府兵,府兵戰時出征,平時種田,自備軍資,征戰立功,就能得到封賞。
府兵之上,則由朝廷十二衛和東宮六率來管理。
設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左、右金吾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一共十六衛。
其中前十二衛各自統領京師以外的五十個折沖府,以及駐扎在京師的直屬內府。
東宮六率也分別管轄一些折沖府。
而李世民則把府兵制從關中擴展到全國,全國置折沖府六百五十七個,軍府大小不等,所有府兵總量達到六七十萬人。
又以十六衛遙領天下六百五十七個折沖府,居中御外。
但不管十六衛還是東宮六率都只能行使日常管理權,真正到了戰時,則另設行軍總管來進行指揮。
北周武帝時期
宇文邕看了半天,恍然大悟。
這不就是司衛和武侯府嗎!
但十六衛的制度則更加完整和先進。
以軍府管理府兵的戶籍和日常訓練,但不能統領番上的府兵,更沒有戰時指揮權。
番上府兵,由十六衛大將軍統領,戰時指揮權則在皇帝選派的元帥手中。
這是以衛統府。
衛,既是衛戍京師的禁兵,又是統領天下府兵的首腦。
以十六衛遙領天下軍府,且衛戍京師。
這是府兵和禁軍合一。
而十六衛大將軍對天下軍府只是遙領,并不具備真正的戰時指揮權。
這就做到了軍權統一于皇帝!
宇文邕欣賞且贊嘆的看著十歲的李淵。
“你有個好兒子啊。”
大隋。
楊堅皺了皺眉。
就這樣?
如果只是這樣簡單地改一改府兵制度。
朕早就去滅突厥了!
不能說這種完善不好,但軍團作戰下你怎么控制
將軍命令下達后的層層轉折你該怎么處理呢?
這些不改依然是隔靴搔癢。
只是基于府兵制上的錦上添花,李世民是不滿意的,李靖同樣不滿意。
在唐初的統一戰爭中,唐軍步兵的戰斗力其實并不強,遇上薛舉、劉武周、劉黑闥這樣有些本事的將領總是吃虧。
最后是靠李世民的指揮藝術,以及朝廷和秦王府強大的后勤能力和動員能力才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而李靖,從根本上革新了整個軍事體制。
天幕上。
五個火柴人站在一起,旁邊標注伍字
從商周一直到隋朝,軍隊的組織方式都是實行的什伍制。
五人為伍,二伍為什,進而疊加到百人隊、千人隊,這是最基本的軍隊管理方式。
隨著戰爭升級,騎射兵、重騎兵乃至甲騎具裝都在戰場上輪番出現。
到了隋唐時期,簡單的騎兵、步兵戰術都已經被淘汰,步騎協同作戰成了最具戰斗力的軍事組織方式。
如果按照原來的什伍制來組織,那就是若干個步兵千人隊、若干個騎兵千人隊之間的配合。
隋朝的驍果軍就是將四個騎兵團、四個步兵團以及一個弩砲團、若干個后勤團組成軍團。
但是李靖要的不止是這些,他追求的是將軍隊的靈活度、配合度達到極致。
天幕上。
五個火柴人組成的隊伍變成了三個人。
三個三人一組的小隊又變成一個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