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方面,八旗尚有優勢,但在民政方面,漢族士人就比他們更有優勢。”
“縱觀歷史,漢族王朝到了中衰這個階段,就應該出現張居正、王安石這種級別的大才出來推動改革變法了。”
“一般經過激烈的斗爭,大變法會得以推行。如果取得成功,王朝就會再次出現中興。”
“但大清……”
因為核心決策權不可能讓渡給漢族士人,所以全國層面的大改革是沒法指望的。
胤禛也明白這個根結。
“一切緣由,還是追究到了滿漢之防上。”
“一切的制度,還是建立在意識形態上了。”
“但是汗阿瑪……我們真的防住了嗎”
康熙抬頭看向天幕。
想到嘉慶與道光的作為……
“當然沒有……”
……
【道光嘔心瀝血的推行節儉,然而對清朝的影響微乎其微,官員們只是當著他的面擺出節儉的樣子而已,私下里仍是揮金如土。】
【并且,國庫開支也沒有因為他的節儉而減少,反而越來越大了。】
【一方面,皇室人口膨脹,順治時才兩千人,道光時已有三萬多人,這些人本身不會創造價值,而且還要吃喝拉撒。】
【這么龐大的一個群體讓道光的壓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道光年間物價上漲,因為人口越來越多了,耕地面積不變,人越多人均糧食就越少,價格自然會上漲,行政運營成本就增加了。】
……
{這時候就會有人問了,up豬up豬,那物價上漲,道光怎么不增加賦稅呢}
{……我就不問……}
{不問我也說!說來還是康熙的鍋,康熙不懂經濟,下了一道“永不加賦”的圣旨。}
{祖制嗎,你們懂的,他們就是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違抗康熙的圣旨。}
……
康熙:……
胤禛:……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真想大罵一聲。
他就是蠢!
解決財政問題的最好辦法不是節衣縮食!
而是開源興利!
朕揮金如土,國庫卻如此充盈。
你錙銖必較,國庫卻越來越空虛
多想想為什么!
……
【同時,從乾隆后期開始,各地動亂不斷,這些動亂從政治上來說是破壞社會穩定,從經濟上來看是增加清廷經濟負擔。】
【平定一場叛亂,需要費大量的銀子,光是平定白蓮教叛亂就費了兩億兩銀子。】
【一次叛亂就耗盡清廷家底,嘉慶敢不節省道光就算天性不吝嗇,也不能不節省。】
……
乾隆:……
……
大明嘉靖時期
朱厚熜看明白了。
“都是坑,都是人才!”
也對,自家祖宗出身不好不懂財政。
這些從山溝溝里跑出來的土鱉就懂財政了
“這一點上,倒是半斤八兩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