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銅的增產相適應,鉛也有了大幅度增長。
乾隆一朝,僅貴州一省就出產黑鉛一千四百多萬斤。
一年載煤則數百萬石。
但與之相比起來……
“簡直云泥之別。”
……
【機器化大生產的迅速發展,極大地刺激了英國商人對產品銷售市場、原材料產地擴張的欲望。】
【海外殖民侵略,正是英國資產階級用來滿足它這種欲望的不二選擇。】
【在對海外殖民擴張的過程中,英國與荷蘭一樣,采取的基本方式是組織商業壟斷公司,以拓展海外市場,掠奪原材料。】
【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英軍在普拉西戰役中打敗孟加拉,占領了印度最富庶的地區。】
【奠定了英國在整個遠東殖民統治的基礎。】
……
大唐。
李世民與房玄齡等人大眼瞪小眼。
魏征欲言又止道:
“這……不太好吧”
幾人齊刷刷的看向他。
說什么呢
你先說的效仿漢使之事!
魏征看懂他們眼中的情緒,第一次有些無言以對。
“咱們泱泱大唐……也不能太不要臉面了……”
李世民打斷他的話,直言道:
“沒事,朕活的久!”
幾人頓時側目而視。
這又是什么話!
活得久就可以……還真可以壓下反對聲音。
……
【而與在印度采取明火執仗的武力侵占有所不同。】
【英國在對中國的殖民擴張政策上選擇派遣使團訪華,與清朝進行交涉,以期解除英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障礙。】
【后面,馬戛爾尼使團交涉失敗后,英國當局轉而企圖用武力向中國擴張,曾于嘉慶七年(1802)和嘉慶十二年(1807)兩次派兵侵入,意在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澳門,以為久踞之計,結果均以失敗告終。】
【嘉慶二十年(1815),英國再次選派阿美士德作為大使訪華。】
【雙方因就覲見禮節問題而起爭端。結果,阿美士德一行被嘉慶逐離北京,其外交使命也成泡影。】
【英國當局三番兩次地遣使出兵,目的是為了擴大同中國的商業貿易。】
【當時英國用以跟中國進行貿易的產品,如機制布、毛織呢絨、羽紗及一些金屬制品等,由于售價過高,始終無法在中國打開銷路。】
【同時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于商品貿易的依賴性并不嚴重,也構成了對英國商品進入中國的巨大阻力。】
【而中國的特產,如絲、茶、漆器、瓷器等,由于品質優良,反為西方所歡迎。】
……
天幕上。
一群男士穿著燕尾服、戴高帽,游走在鋪滿瓷器的餐桌處。
一名男子用著中國茶具給諸人沖泡茶葉。
幾名女士圍坐在一起,指著身上精美的布料說著什么。
而無一例外的,每個人手里都端著一盞白瓷杯。
里面是兌著牛奶的茶湯。
……
【茶葉在中國對英貿易輸出中,占著極大的比重。】
【乾隆二十五年到二十九年間(1760-1764)英國從中國輸出的茶葉共值銀八十萬零六千二百四十兩8,占其從中國輸出商品總值的百分之九十一。】
【道光五年到九年(1825-1829),英國平均每年從中國輸出茶葉值五百九十四萬零四百五十一兩。】
【占英國從中國輸出商品總值的百分之九十四。】
【茶葉,不僅給東印度公司帶來了巨大利潤,也使英國從中獲得了巨額稅收。】
【茶葉不僅成為英國民眾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時也成了東印度公司和英國國家的重要利源。】
【但是,也由此造成了中英之間貿易的巨大逆差。】
【英商在經銷中國商品的過程中,為了取得支付的平衡,必須運來大批的白銀予以填補。】
【這種貿易狀況與英國資本主義經濟擴展的需要是尖銳對立的。】
【英國政府希望通過外交途徑擴大對華貿易的目的無法實現,東印度公司又無法從英國運來能夠受到中國人歡迎的商品。】
【而中國茶葉、土布等商品又成為英國國內的必需品和英國國家、東印度公司的重要利源之所在,英國急切地希望改變這種長期存在的對華貿易入超的情況。】
【于是,以東印度公司為代表的英國商人開始暴露其殖民主義者的嘴臉,公然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對中國進行鴉片貿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