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管是武器還是戰術意識。
只從虎門一戰就能看出,完全是被碾壓。
……
【正月初五(1月28日)英國遠征軍海軍司令伯麥致函清軍將領,聲稱有“文據在案”,要求撤退香港島上清軍。】
【雙方進行了有關條約的談判,爭執的要點是香港問題。】
【談判陷于僵局,琦善見勢不妙,便以身體不適為由,要求會議延期舉行。】
【正月初十(1月31日)琦善擬定了中英條約的修正案,即《酌擬章程底稿》,派人送給義律。但義律拒絕此案,堅持己見,并以戰爭相威脅。】
【雙方照會頻頻,后根據琦善的提議,雙方定于正月二十一(2月11日)再次會談。】
【而與廣東的情勢正好相反,正月初四(1月27日)正當琦善和義律會談于虎門蓮山之際,北京的道光收到沙角、大角戰敗的奏報(1月8日發),即由內閣明發上諭宣布英逆罪狀,決心全力攻剿,并由軍機字寄上諭給琦善,下了一道死命令:
現在逆形顯著,惟有痛加剿洗,以示國威,尚有何情理可喻……著即督率將弁,奮力剿除,以圖補救。】
【授奕山為靖逆將軍,隆文、楊芳為參贊大臣,并從各地調集大軍前往廣東“剿夷”。】
……
天幕上。
鵝毛大雪席卷京城。
銅爐內的青煙裊裊。
乾清宮內跪倒一片太監宮女。
皇帝的怒喝響徹宮殿。
“朕君臨天下!”
“尺土一民,莫非國家所有!”
“琦善豈敢擅予香港!”
“擬旨!將琦善革職查辦!押送京師!”
……
【諭旨于正月十九(2月9日)到達廣州。】
【但琦善依然決定和談。】
【正月二十(2月10日)他依然按計劃離開廣州。次日與義律在虎門蛇頭灣舉行第二次會談】
【關于此次會談,義律的報告稱,“兩人長達12小時的討論的結果,成功地擬成了全部條文”。】
【但琦善沒有簽署這個條約,要求展期十天。】
【而琦善對這次會談也有報告,但已經全是謊言了。】
【他奏稱前往虎門是為了查勘該處的防務,適遇義律求見,為“緩兵之計”而與之會談。】
【還奏稱,會談完全圍繞香港問題,批責了英方強占香港的行徑,再次聲明,只是“寄寓一所,并非全島”。】
【此后,琦善全靠謊言來維持日子。】
【正月二十三(2月13日)琦善從虎門回到廣州,收到了兩份重要的文件:一是道光帝于1月30日的諭旨與奕山等人的任命。】
【二是義律根據蛇頭灣會談擬就的條約草案《善定事宜》,并在照會中要求早日會晤,共同簽署。】
【道光二十一年正月二十六日(1841年2月16日)義律照會琦善,稱英軍已撤離舟山,要求于2月20日前在他的《善定事宜》上簽字,否則“仍復相戰”。】
【琦善經受不住此等恫嚇,立即忘記了自己的保證。】
【正月二十九(2月19日),琦善再次做出讓步,從原先的“只許香港一隅”,擴大為“許他全島”】
【二月六日(2月26日),廣東巡撫怡良揭發琦善私訂《穿鼻草約》,擅割香港的賣國罪行。】
【奏報到京,道光下令將琦善革職鎖拿,查抄家產。】
【二月二十一(3月13日),琦善戴著鐐銬離開了廣州。】
……
鴉片戰爭應該是最后一個要詳寫的大事件了。
因為自鴉片戰爭以后的一切問題就是那六個字。
“落后就要挨打”
一切的軍事戰爭與制度改革都是圍繞這六個字。
并且也沒什么可說的了。
就像虎門之戰一樣。
在絕對的力量面前,什么精神什么義理什么道德都是沒有必要談的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