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兩點左右,突然大雨傾盆,數尺之外,不辨事物。】
【英軍彈藥盡濕,槍炮之器盡失威力。】
【英兵穿著笨重的皮靴,在水田四布、道路崎嶇的牛欄岡的泥濘田野中,幾乎寸步難行。】
【而漫山遍野的鄉民抓住暴雨的大好時機,揮舞著手中的長矛、大刀,與英軍英勇搏斗。】
【英軍統帥郭富見勢不妙,下令撤退。】
【三元里鄉民奮勇追擊。潰逃中,英軍副軍需總監霞畢少校被唐夏鄉農民顏浩長擊斃,一些英軍士兵在群眾的大刀、長矛下喪生。】
【直至晚上九點,英軍在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后,才突圍逃回到四方炮臺。】
【當天夜里,追擊英軍的群眾把四方炮臺包圍了起來。】
【5月31日,番禺、南海、花縣、增城、從化等縣四百余鄉的上萬群眾聞訊趕來支援。】
【郭富派人通知余保純,若不停止此類行動,將中止先前達成的停戰協定。】
【至當日中午,民眾聚集了一萬兩千人至一萬五千人,包圍英方陣地。】
【廣州知府余保純偕南海縣令梁星源、番禺縣令張熙宇出城,前往炮臺,為英軍解圍。】
【余保純等人到了炮臺后,先是向義律、郭富等人聲明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與官府無關。】
【接著,他們來到抗英群眾隊伍中間,拱手作揖,請求民眾停止攻擊。】
【同時,他們對參加抗英的士紳們則極盡威脅利誘。】
【結果,士紳們紛紛動搖離去,各縣鄉民也隨之漸漸散去。】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給英軍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
……
{根據郭富的報告,5月30日的三元里之戰,英軍共有五人死亡,二十三人受傷。}
{又據麥華生的回憶錄,在該戰中,第26團有三名死亡,十一人受傷,第37團有三名死亡,三十一人受傷,此數再加上霞畢(其實是英陸軍少校、軍需副監beecher,應為畢秋),共計七人死亡,四十二人受傷。}
{賓漢的回憶錄稱,第37團有一人死亡,十五人受傷。}
{《中國叢報》1841年7月號上的一篇文章的說法,與賓漢相同。}
{若不計較傷亡分歧是否在第37團,可以認定,英軍的死亡為五至七人,受傷為二十三人至四十二人。}
{而中方文獻卻有殲敵十余人、一百余人、兩百余人、三百余人乃至七百四十八人的諸種說法,其中又以兩余人占為多數,為現在許多論著所引用。但這些說法全無可靠依據。}
{但即便按照英軍的記錄,斃傷敵二十八人至四十九人,仍是不小的戰果。}
{一支毫無訓練的民軍,已經取得了鴉片戰爭諸次戰斗殲敵人數名列第四位的戰績。}
……
大明。
“以手執農具的百姓,與手執槍袍的敵軍相抗。”
朱元璋扶膝感嘆著:
“不但沒有像清軍那般逃跑,反予敵以殺傷,并乘勢包圍了敵軍營地,越秀山四方炮臺。”
“這已經是非常足以稱道的了。”
“真是……當兵的戰斗力不如種地的?那還當什么兵啊?!”
馬皇后看著天幕,同樣感嘆著:
“上戰場,想想容易,真的兩軍對壘,不嚇得尿褲子就算素質不錯的了。”
“一個人如何才能不懼死亡,奮勇殺敵?”
“一定是有什么信念在驅使著他們。”
“當地人保護家園的信念肯定要比來混糧餉的客兵要強。”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
“……確實,這可是我們的一畝三分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