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東南為『蘭山』
城南為『道頭山』
其南約三里處為孤懸海中的五奎山。
……
【自道光二十一年二月四日(1841年2月24日)第一次侵入定海的英軍撤出后,清廷即命定海鎮總兵葛云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協力防守定海,守軍總數逐漸增至五千六百余人。】
【為加強防御,葛云飛從小竹山到青壘頭橫筑一道長約一千四百余丈的土城,并設久安門和長治門。】
【道光因為簽訂了《廣州和約》,以為“夷亂已平”了,要求各省“酌量裁撤防兵,以節糜費”。】
【王錫朋、鄭國鴻被命令撤離定海。】
【就在這時,傳來了英軍攻占廈門并繼續北犯的消息,王錫朋和鄭國鴻兩位總兵決定報告朝廷留在定海,與葛云飛一起御敵。】
【葛云飛向清軍鎮海大營報告,要求調撥大炮,加強定海的防務。】
【但是鎮海大營不但沒有答應葛云飛的要求,還將定海駐軍的船只全部調往大營,并命令葛云飛“只許在岸上殺敵,不許出海作戰”。】
……
天幕上
三位總兵身穿戰袍,立于軍隊之前。
土城上,龍旗獵獵。
一名戰袍外套著孝服總兵,站在隊前對天盟誓:
“城亡與亡,誓死不離定海半步!”
身后,上千條粗糲的嗓音,聲震海山,響遏行云,匯成一句話:
“城亡與亡,誓死不離定海半步!”
……
【道光二十一年八月十二日(1841年9月26日)上午,英艦竄入離定海三十里的橫水洋水域,葛云飛集合部隊,勉勵大家誓死保衛國土,發出了“城亡與亡,不離定海半步”的誓言。】
【在葛云飛的指揮下,守衛部隊迅速進入防區,嚴陣以待。葛云飛親臨最前沿,坐鎮指揮。】
【下午,英軍艦艇突然轉入竹山門水道,葛云飛趕到前線炮臺,親自點火放炮,擊中一艘英軍三桅大船,打死敵人十余人,英軍被迫后退,保衛戰首戰得勝。】
【十三日(27日)凌晨,英軍隊又竄入竹山門港口,岸上守軍與英軍惡戰八九個小時,殺敵四百余人,使英軍再次潰退。】
【十四日(28日),英軍兵分兩路,分別攻打竹山門和曉峰嶺。】
【攻打竹山門的英軍遭到鄭國鴻部的伏擊,被殲三百多人,潰逃而去。】
【進攻曉峰嶺的英軍因王錫朋部武器太差而得手,曉峰嶺北麓鹽倉一帶被英軍占領。】
【葛云飛急派人去鎮海大營求授,再次遭到拒絕。】
【十五(29日),英軍偷襲五奎山島,想在此建立據點,被葛云飛親自發炮擊退。】
【此后,英軍連續向曉峰嶺竹山門一帶發動進攻,在清軍反擊下均被打退。】
……
{誰能告訴我,鎮海大營他媽的要干啥!}
{三位總兵聯名飛書告急,鎮海大營就一直拒不救援?}
{浙江提督余步云擅于陸戰,卻不諳海戰。在此次定海之戰中,他拒不執行兩江總督裕謙“相機援應”的命令,對定海守軍坐觀拒援,甚至還誣蔑葛云飛等夸大敵情。}
{而從鎮海大營的兵力看,其實比定海還少,只有五千人,他可能是為了力保鎮海大營,因而不愿分兵馳援,這可能是對定海拒不救援的主要原因。}
……
大清·乾隆時期
乾隆感覺腦子都要炸了!
唇亡齒寒不懂嗎蠢貨!
定海失了,你鎮海大營就能保住嗎?!
“這都是些什么無能朽木……”
“……廢物……都是廢物!”
群臣低頭不言。
反正不是罵自己,皇帝愛罵什么罵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