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英軍軍官用刀“劈公面,去其半,血淋漓”,只剩下半張臉的葛云飛還在揮刀死拼,英軍嚇得紛紛逃命。】
【最后“鉛丸洞公背,自胸出,穴巨如碗,公遂立竹山門崖石而卒”。經六晝夜血戰,定海失陷。】
【葛云飛死后,仍屹立于竹山門的崖壁上,“手擎刀殺敵狀,尸直立不仆,左目霍霍如生”。】
……
{葛云飛,字鵬起,山陰天樂鄉(今屬杭州蕭山)人。}
{年少時曾去杭州西湖游玩,拜祭了岳飛墓,一直銘記著岳飛的名言“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
季漢·懷帝時期
劉禪看著天幕,對諸葛亮道:
“于謙效文天祥。”
“姜維效相父。”
“這其中的信念就是阿父、叔父們與相父的追求嗎?”
諸葛亮明白劉禪的意思,笑道:
“陛下認為,前人給后人留下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么呢?”
“是血脈?是土地?還是流傳于世界的仁義之道呢?”
“天地萬物皆有盡時。”
“唯道之一字,一以貫之。”
諸葛亮搖著羽扇,雙目之間閃過一絲白芒。
“朝聞道,夕死可矣。”
……
{葛云飛三十歲時,中武舉,又于道光三年(1823)中武進土,憑軍功升到了定海總兵,鎮守東南海疆十六年}
{鴉片戰爭爆發后,他在定海積極備戰,主持修建了關山炮臺等一系列防御工事。由于經費不足,他上書朝廷,請求預支自己三年俸銀,捐作防務經費。
}
{其實他是可以避開這一次血戰的,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因父親逝世已回籍丁憂。}
{戰爭爆發前夕,葛云飛得知軍情緊急,隨即奔赴定海前線。}
{行前,他向母親辭別,母親只說了一句話:“你報國的時候到了,趕緊到前線去!”}
{葛云飛在父親傳給他的兩把佩刀上,一把刻上“昭勇”,一把刻上“成忠”。}
{母親為他親手染黑了麻布孝服,又叮囑他:“國之忠臣,即家之孝子!”}
{據《冷廬雜識》記載,這一天深夜,定海本地的義民徐保冒雨上山,尋找葛云飛的尸體。}
{到關山炮臺附近時,雨停了,借著月光,徐保看見了永生難忘的一幕,只見葛云飛“半面宛然立崖石上,兩手握刀不釋”。}
{徐保跪在地上痛哭失聲,很久才站起來,背起葛云飛的尸體,乘夜內渡,把他送回了家。母親張太夫人看見兒子的尸首,一場慟哭之后說:“我兒死得其所!”}
……
【第二次定海之戰是鴉片戰爭中軍民抵抗最壯烈的戰役之一。】
【也是鴉片戰爭中敵我雙方參戰人數最多、規模最大、交火時間最長,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戰役。】
【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三總兵同日殉國,麾下五千八百名守軍無一變節投降。】
……
大漢·武帝時期
霍去病感覺心里堵的難受。
“……國家昏亂……有忠臣……”
劉徹看著葛云飛的字,一時晃了神。
“岳飛……”
將士捐軀,忠魂昭昭。
那竹山門上,最后成了一座座陣亡的無名將士合葬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