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謀部分析,石虎可能想在鮮卑祖地扎下根,牢牢占據東胡草原,避開與大秦爆發正面戰爭,而且石虎以死后王位傳位給石豹為條件,換取石豹回歸羯胡,使羯胡兵力又增至35萬人。
參參謀部建議,靜觀其變!
王浚面色復雜的打開最后一份札子。
最后一個札子是大秦內閣對百年大洪水的最新報告,報告寫的很詳細,王浚看的最仔細、最認真。
6月18日夜里,突然天降暴雨,在19日凌晨4點前形成洪水,大洪水在所有人睡夢中沖擊一切,而從19日至29日連續下了十天大雨,更助長了大洪水。
這次大雨從西、北兩個方向東、南方向流去,沖刷出許多沒有的河道,在低洼處形成湖泊,其余的雨水通過沖刷出的河道最終流向大海。
王城也受到了暴雨的沖刷,從西方形成的滔天洪水從煤石旁的漓河河道拐向漢江,從北形成的洪水只有一部分穿過望北城,大洪水繞過鐵散關,沖刷出新的河道匯入剛修好的秦河河道,沖毀了剛修一半的秋月河,最終沖過統萬城,沖刷出一條新河道,卷走地上的一切東西,流向出海口匯入大海。
雖后又是十天連雨,王城由于有良好完善的排水系統,將大雨快速的引入新修的秦河,從東面流向中原的秋月河,最后匯流入出海口,始終沒有形成新的洪水。
王浚對大秦內閣如此詳細的災情報告給驚呆了,報告中居然還有災情分析,這得多強的統治力度,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寫出這么多言之有物的災情報告?
王浚忍不住又看下去,報告里說這次洪水有的從自然沖刷形成的河道流向大海的,也有從大秦新修的人工河道匯入大海的,但是更多的洪水漫出河道襲卷一切,將整個北境和中原都像端盆用水沖地一樣,把中原徹底的用洪水沖刷了一遍。
這場洪水充分體現了自然的偉力,他讓山河改道,再造桑田,讓中原大變樣,原本的廣闊平原不見了,凡是地勢低的地方,在洪水來時被灌滿,等洪水退去,便形成了許多的湖泊。
這些湖泊有大有小,大的寬上百里,小的只有一里,再小一些的只能叫水塘,由于北方地廣人稀,有限的人口大部分又被大秦帝國搜羅走,聚集在幾個大城池內,大秦又非常重視城池的排水設施建設。
城池里大部分都是水泥澆筑的建筑,優秀的建筑材料、合理的城池設計、巨大的城池排水系統,這一切都讓城池內很難形成積水。
在隨后連續十天的大雨中,凡是居住在大秦城池內的秦人,便見證大秦城池的種種好處,對日后大秦城池的建設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導致日后大秦修建城池,都將排水系統修的更大,甚至可以讓四輪馬車可以在地下排水渠道中行走。
而沒有住在城池里的漢人,只能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好在中原地區幾乎沒有多少漢人還能流浪在外。
而且即使沒有遷移進城池里居住,他們大多也在靠近棱堡的地方安家,大秦棱堡選擇的地方全在高處,大秦建筑材料旳運輸非常便捷,建造工藝更是先進,這就讓棱堡的選址喜歡選在高處,這對攻防都有利,更能起到在高處監控周圍局勢的功能。
這也讓依附棱堡安家的北方漢人得以躲過19日凌晨的大洪水,他們也能更快的躲入棱堡求生。
至于其他住在低處的漢人,只能怪命中注定要葬身在大洪水里,以這個時代的救援水平,遇見大洪水,就可以愉快的向這個世界告別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場百年難遇的大洪水發生在6月19日凌晨4點多,而白起統率5萬火器部隊在18日晚12點趕到最近的棱堡高地駐營,陸乘風率領著一支8萬秦弩騎兵去截擊慕容易的20萬援兵。
那一天突然暴發的洪水,讓他們都成功的避開必死的結局。
結果慕容易率軍躲入王屋山脈,陸乘風帶領軍隊就追了進去。
最后,內閣決定重新中原地區規劃河道,劃分產糧區,并派風凌渡的鐵殼子船去新形的河道找人、救人,并繪制新的大秦河道圖。
王浚看著札子沉默不語,不知在想些什么。
離石當時看到大秦財政部的統計報告時,他突然覺得人口稀少,也是一種幸福,可以為這次大秦能成功避免巨大人員損失而慶幸,也是默不作聲想了好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