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謂的“部民制”其實質就是奴隸制。部民沒有人身自由,按照主人的要求從事各種工作,雖然有自己的家庭,但是經濟不獨立,名字也是用主人的名字或者職業、地名來命名。
重生前,離石每次看到這里,就想起郭德綱相聲里小日本的名字,什么“樹上”、“井邊”、“渡邊”等等名字的來歷時就想笑。
為了追求財富,王室搶占豪族領地,下層的部民也漸漸不堪奴役。
積累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促使大和朝廷不得不走向改革。
由于大和國在朝鮮半島的失利。
權臣蘇我氏把持朝政,592年擁立外甥女即位,史稱“推古女王”同時任命女王外甥,“圣德太子”攝政。
推古朝正式采用“天皇”這個稱謂代替了以前的“大王”。
想到這里,離石才了解到,小日本脫離中國朝貢體系,就是從這個推古女皇開始,自稱天皇也是從這個推古女皇開始。
而且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集權制度。并實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改革,史稱“推古改革”。
其核心就是永不能世襲的冠位制代替以前的世襲制。
其次頒布用漢字書寫的《十七條憲法》。備注“不知道這個憲法與前世的憲法是否一個意思?”
第一條就是可笑的,所謂“以和為貴”。
第二條奉“佛、法、僧”三寶。
……
第十七條對重大之事不能一人單獨決斷。備注“難道小日本也有人穿越重生了?
在“圣德太子”和“推古女皇”相繼去世后,蘇我氏繼續大權獨攬,這也導致越來越多人的不滿。備注“值得警惕和借鑒!”
主張改革的“中大兄皇子”和世襲祭官的“中臣鐮足”拜隋唐留學生“南淵請安”為師。學習隋唐的政治制度,刺殺“蘇我入鹿”。
在刺殺成功之后,迅速降服了原蘇我氏的部屬。
組成了以“中大兄皇子”和隋唐留學生為中心的政權。備注“小日本確實是一個善于學習的民族!”
遷都難波(今天大阪)。
效仿中國,首次建立年號--“大化”。
頒布《改新之詔》:
1、廢除世襲的氏姓制、除首都外,將全國劃分為60多個“國”由中央委派的地方官“國司”全權管理。備注“60個國,可能是60多個郡縣,只是稱呼不一樣!”
2、廢除皇室和貴族的土地所有制和部民制,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國家向貴族支付俸祿,稱為“食封”。
3、編制戶籍賬簿,實行班田收授法:
6歲以上男子授予約6畝田,女子約4畝,奴婢則為公民的1/3、政府每6年一發。
4、統一稅收,實行“租庸調”制。“租”是田租。“庸”是徭役。“調”是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