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大化革新”,中央集權得以建立,日本進入了封建時代。備注“大和民族已經正式開始自立!”
日本實際上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為了自己國家的整體利益,一直對外宣稱本國是一個單一民族國家。
那么,到底日本有多少個民族呢?
離石還為此多方查找資料,好在有大數據,大和民族幾乎沒有秘密。
離石通過大數據了解到,日本一共有三個民族,分別為大和族、阿伊努族、琉球族。
日本主體民族為大和族,雖然日本的民族構成比較簡單,但是絕不能簡單稱之為“單一民族國家”。
日本列島上除了人們熟知的“大和人”以外,還生存和繁衍著別具民族特征的阿依努人和琉球人。
一是大和民族
日本大和民族是日本民族的主體,約占總人口的98%以上,大和人屬于蒙古人種東亞類型。
外形特征是頭較短,黃皮膚,黑頭發,體毛和胡須較少,眼瞼中有被稱作“蒙古襞”的皺襞,體形身材較矮。
二是阿伊努人
阿伊努人古稱蝦夷人,屬于千島人種類型。
在外貌上與大和族人截然不同,他們眉骨突出,頭發黑色呈稠密波狀,眼圓而深陷,鼻垂直,身材比大和族還矮,膚色淡褐,體毛發達。
三是琉球人。
就是被日本人吞并的沖繩,而琉球人建立國家,與中國明朝一直保持朝貢關系,中國有責任保護蕃屬國。
備注“保護蕃屬國的傳統是老祖先自古傳下來的,而大和民族自古就對中國不服,最后卻臣服于西夷統治之下,不知大和人的祖先會不會料想到日后的結局?”
即便在隋唐時代,日本也不愿對中國稱臣納貢,在中國主導的封貢體系中,一直有一個特別的存在,而小日本被大家忽視。
日本從5世紀大和政權建立開始,其體量在東亞就僅次于中國,因此常想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對中國的姿態也非常曖昧。
隋唐時代是中原王朝武力鼎盛的時代,在東亞地區構建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封貢體系。
不過,在幾乎所有東亞國家至少名義上向隋唐帝國朝貢的時候,僻處海東的日本大和政權卻不愿意自認低中國一等。
大和政權一面希望與中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一面卻又想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為此,在中日交往中,發生了不少周折。
隨著春秋戰國時代中國的頻繁戰亂,以及秦滅六國引發的逃離秦國暴政的流亡潮,東亞大陸有不少人渡海遷移到日本列島,創造了有別于日本土著“繩文文化”的“彌生文化”,這些人被稱為渡來人或者彌生人。備注“這可能是是傳說小日本是秦人后裔的猜測之一!”
彌生時代,隨著一波又一波渡來人的到來,青銅器和鐵器幾乎同時被傳入日本,日本列島的農業獲得巨大發展。
文明進程迅速加快,在對馬島、壹岐島興起了對馬國、一支國,在九州島西北部興起了末路國、伊都國等小規模的酋邦。
著名的有著卑彌呼女王的邪馬臺國亦興起于此時,不過其位置位于九州還是本州島西部的大和地區則尚在激烈爭論之中。
日本農地主要是山間的狹小平原,土地資源緊張,九州各酋邦之間為爭奪農地爆發了激烈的戰爭,為了爭奪主導權,其中一些國家向中原王朝進貢,以圖獲得中原王朝的加持,在爭霸戰中獲勝。
于是東漢時倭奴國從漢光武帝手中得到了“漢委奴國王”金印,卑彌呼則從曹魏手上得到“親魏倭王”的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