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30年,百濟同意向日本貢獻文士、樂工、僧侶等大批文人和工匠,這大大促進了日本的科技和文化的發展。
日本希望憑借朝鮮半島吸收先進科技文化的目的也達到了。
公元563年,新羅攻入日本盤據的任那府,日本的勢力至此被驅逐出朝鮮半島。
但是,日本通過與百濟的緊密關系,依然可以源源不斷的掠奪朝鮮半島的財富和吸收先進的科技和文化。
因此,百濟對于日本的地位依然極其重要。
公元6世紀末7世紀初,中國進入隋唐時期,朝鮮半島上依然是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之間的斗爭也日益激烈。
公元660年,百濟在高句麗的援助下侵吞新羅,新羅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援。是年4月,唐高宗命大將蘇定方率十萬大軍,水陸并進,征討百濟,百濟隨即覆滅。
公元662年,百濟王扶余豐請求倭軍出兵,以拒唐軍,圖謀復國。
百濟關系緊密的日本自然不能容忍百濟的滅亡,倘若如此,日本將徹底失去在朝鮮半島的利益。
公元662年9月,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在白江口遭遇,大戰爆發。
唐軍四戰四捷,焚毀倭船四百余艘,倭軍大敗,日本勢力被徹底驅逐出朝鮮半島。
日本圖謀掠奪并占領朝鮮半島的陰謀也以失敗告終。
白江口之戰,讓日本的野心破滅了近千年,直到1590年7月豐臣秀吉對日本實現全面控制后,這才讓日本再次有了侵略朝鮮的野心,只不過,此時的日本不僅僅是圖謀朝鮮半島,而是妄圖侵吞整個明朝。
助長豐臣秀吉野心的首先來自于他手下的精兵強將,剛剛結束戰爭的日本,磨練出來大批極具戰斗力的士兵。
在武器裝備方面,日本通過與荷蘭的貿易和自行研制,各大領主的軍隊已經大批量裝備西方火器和火炮。
因此,豐臣秀吉狂妄的認為,他的得勝之師可以輕易解決朝鮮軍隊,飲馬鴨綠江,然后便可以席卷中原。
同時期的日本武士基本都配備了火繩槍,且在常年戰爭中有良好的經驗,因此作戰兇猛,而當時的明軍哪怕是最先進的三眼銃都非常落后。
另一方面,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也是為了統治穩定的需要。戰爭結束后,各大領主依然保留著龐大的軍隊,只有發動對外侵略戰爭,才能消耗各地領主的軍事實力,方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1592年4月13日,豐臣秀吉向集結在九州的日軍發出命令向朝鮮進發,侵朝日軍先頭部隊共計一萬八千余人由小西行長率領于次日在釜山登陸,隨后日軍主力陸續跟進。
5月2日,漢城陷落,6月11日,平壤陷落。朝鮮王公大臣逃往中朝邊境,并迅速向明朝求援。朝鮮在短短兩三個月的時間內,盡數陷落,這讓宗主國明朝大為震驚。
12月26日,明朝遣李如松率三萬四千余明軍跨過鴨綠江,于萬歷二十一年正月初六發動了對平壤城的進攻,日軍一觸即潰,平壤城很快便被明軍占領,明軍聲威大震,朝鮮北部被全部收復。
但過于樂觀的李如松以為日軍不堪一擊,親率三千騎兵試圖直取漢城,反而在碧踢館遭到日軍的重兵埋伏,明軍血戰突出重圍后,退守平壤。
自知也不能擊退明軍的日軍堅守待援,戰爭遂陷入僵局。
1597年,經過明日之間的談判,雙方各自撤軍,戰爭宣告結束。
1597年,不甘心失敗的豐臣秀吉糾集14萬陸軍和2.4萬水軍再次入侵朝鮮。
援朝明軍由于指揮失誤和后勤供應不足,在戰爭初期損失慘重,但長期的戰爭也導致侵朝日軍損失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