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二十六年九月,明軍繼續增兵朝鮮,駐朝明軍達到17萬之眾,日軍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了。
同時期的李舜臣也在海上展開與日軍的作戰
在東南會戰后,被壓縮在東南沿海順天、泗川、南海一帶的日軍已是茍延殘喘,無心再戰。
1598年十月,豐臣秀吉的死訊傳到朝鮮,日軍下達總撤退令。在日軍剩余主力經露梁海峽撤退之時,遭到明朝聯軍的截擊,日軍水軍全軍覆滅。
至此,在朝鮮日軍被驅逐出朝鮮,日本妄圖取道朝鮮,侵吞明朝的計劃也慘遭失敗。
19世紀60年代以后,日本通過明治維新逐漸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國力日漸強盛。
但是,由于日本改革的不徹底性,社會矛盾依然很尖銳,為轉移國內矛盾和傾銷商品,對外擴張則成為日本高層的共識。
而同時期的清朝卻由于半殖民地危機的加深和封建統治的沒落,處于風雨飄搖之中,因為壬辰戰爭失敗而沉寂兩百多年的侵略野心再次死灰復燃。
為此,日本高層秘密制訂了“征討清國方略”,該方略后演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主的大陸政策。
根據該計劃,日本圖謀并吞臺灣,攻占朝鮮,進軍滿蒙,滅亡中國,占領亞洲,最后征服世界(在二戰爆發后,日本的國策更改為在東亞建立統治秩序)。
在這其中,征服朝鮮則成為最關鍵的突破點。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等到時機到來的日本迅速出兵朝鮮,突襲漢城王宮,控制了朝鮮王廷。
此后,日本不宣而戰,在大東溝海戰擊沉清軍運兵船高升號,由此引爆中日甲午戰爭。
大東溝海戰后,日本陸軍迅速向北推進,試圖一舉蕩平駐扎平壤的清軍。
平壤統帥葉志超指揮不力,最后又臨陣脫逃,致使清軍損失慘重,最終平壤陷落。黃海海戰后,日軍最終占領朝鮮全境。
自從公元232年,日本第一次侵略朝鮮半島之后的1600多年后,日本最終實現其野心,完全占領朝鮮半島。
甲午戰爭后,清朝放棄了對朝鮮的宗主權,在此之后,朝鮮逐漸淪為日本的殖民地。
在1910年的8月份,日本迫使大韓帝國簽訂《日韓合并條約》并且正式的吞并了朝鮮半島。
此后,日本在朝鮮駐扎了大批軍隊,以隨時支援關東軍的作戰,朝鮮成為日本侵華的跳板。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駐朝鮮的第三十九混成旅團及駐平壤的第六飛行聯隊所轄的兩個中隊就曾進入東北,增援關東軍作戰。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為支持日本的侵略戰爭,朝鮮半島又成為日本的兵源地和后勤供應基地。
在整個二戰期間,大約有24萬多朝鮮人被日本陸海軍征用,22182人戰死在各個戰場上。
另有732萬朝鮮人被迫服勞役,其中86萬人被派到朝鮮半島之外。
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半島徹底淪為日本侵略中國的工具和跳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