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后勤官官和行商參與進打掃戰場的行列,北秦人才知道,原來荒原上處處都是寶藏,只是對誰來說而已。
對只會放牧的胡虜來說,北方只是水草豐美的草灘,有高山擋著,北方的風不大,也沒可怕的白災,漢人像羊群一樣多,可以隨時劫掠和宰殺。
而且氣候和環境要比草原上要好,還有抓不完的牧奴可以使用。
特別是那些漢家女子也是稀罕物,沒有婆娘的胡虜,都將漢家女子女子當成了,為他們生育子孫,繁衍后代的工具。
和馬匹牛羊一樣,是寶貴的財貨,他們來到漢人家園,就像來到天堂。
漢人人口非常多,每過一年都會新的漢人冒出來,似乎永遠也抓不完,除了這些,北方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游牧的地方而已,不是家鄉。
對北方幸存的漢人來說,北方那是祖宗生活過的地方,雖然不像父母傳說過那樣美好,像什么良田沃野千里,村莊到處都是,有朝廷、有官府、有軍隊,還有雄偉的城池,可以庇護所有人。
這些東西只有在傳說中聽到過,而眼前能見到的卻是荒原,村莊和城池已經消失不見了。
幸存的人躲在荒山野嶺,偷偷聚集在一起,用手刨,用石塊挖出淺淺的坑,再搭上樹枝茅草、苧麻,形成一個連老鼠見了都要流淚的村子。
在一些胡虜牧人也不會去的偏辟地方放牧,幸存的漢人挖一些地洞,種一點粟米,種一些黃麻、苧麻,再冒著生命危險,去交換回一些鹽,然后盡量省著吃。
就這樣過一天算一天,艱難的活著。
北秦人的生活方式卻與他們都不一樣,北秦人也非常看重糧食,但他們依靠的食物卻非常多樣,只要能吃,他們都弄,甚至連蝗蟲都吃。
以前兔子也是非常常見的小動物,只有運氣非常好的人,才能捕殺兔子,兔子基本上是大型食肉野獸的食物。
從來沒有人想過大量飼養,兔子不像牛羊,他們會挖洞,而且養不熟,抓住的野兔,一旦不能立即殺死,它們大部分會挖洞跑了。
可是北秦人不一樣,他們用珍貴的鐵,拉成鐵絲再編成網,用鐵絲籠子養兔子,兔子在鐵籠子里逃不出去。
再養上一只狗,看著這些兔子,一籠10只兔子一年多,就可以繁殖出四籠60多只兔子,兔子雖然沒有羊大,但它的數量足以彌補這些。
而且兔子吃東西不挑,幾乎可以當羊來養,兔子肉吃了,兔皮攢多了,就可以縫制衣服,或是拿出去賣錢。
這只是兔子,還有雞、鴨、鵝這些傳統的家禽,這些家禽下的蛋都能賣錢,等雞鴨鵝養大了,自己吃、招待客人、賣錢都行,不一定非要種地等糧食成熟后,才能有東西吃。
官府一直高價不限量的收購這些東西,現在北秦人已經養成了習慣,一個家必須養40只兔子,養三四十只雞鴨,才能算一個合格的北秦人家。
至于飼養這些家禽的飼料,官府都會低價出售,而從事這些活的,都是犯罪判刑的人、俘虜中表現優秀的人,在改造營中干這些活,他們是不發工錢,只管吃飯。
這樣成本被壓到了最低,但是誰都說不清其中蘊含的道理,只是感覺在官府的治理之下,生活的很便利。
對世界的認識上大家開始產生了撕裂,對北方荒原的認識從根子就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