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崇拜“四大尊嚴”,即大明神、神的威力、神的光明和神的智慧。它的基本教義和世界觀是“二宗三際”。“二宗”指的是光明和黑暗、善與惡。“三際”是時間概念,初際為過去,中際為現在,后際為將來。“二宗”在“三際”中反復搏斗。
它的主要經典是摩尼所寫的七部著作。它一度曾得到波斯薩珊王朝沙普爾一世的保護,但沙普爾一世死后,繼位國王宣布取締摩尼教,教祖摩尼本人也受剝皮慘刑而死。
但摩尼教卻已傳至敘利亞、小亞細亞、埃及和北非,以后又傳至歐洲。公元7世紀傳入我國內地。
摩尼教在新疆最興盛的時期是唐末至五代。這與信仰摩尼教的回鶻人公元840年西遷居住在新疆有很大關系。
寶應元年(762)鄂爾渾回紇汗國牟羽可汗出兵幫助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當牟羽可汗率軍滯留內地時,在洛陽接觸了摩尼教,并把四個當時在洛陽傳教的摩尼教僧人帶回草原。
之后摩尼教遂被回鶻可汗尊為國教。到高昌回鶻王國時,不少國王都信奉摩尼教,因而摩尼僧在政治上有很大發言權。
現在吐魯番地區保存下來的有關摩尼教的遺址,以及從這些遺址內發掘出來的摩尼教文獻,基本上是這一時期的遺物。
一個摩尼寺院如同一個封建莊園,等級森嚴,一般摩尼僧、尼都不勞而獲。
新疆已發現的摩尼教文獻有古波斯語、粟特語、龜茲語和回鶻語等,說明信仰摩尼教的有使用許多種語言文字的種族和民族。
新疆的摩尼教文化作為天山文化的組成部分,曾對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過貢獻。例如,新疆摩尼教徒用突厥語節譯了《伊索寓言》,將古希臘的名著介紹到新疆來。
再如,摩尼教徒向來重視歷法。高昌摩尼教徒所編纂的歷書用粟特語寫成。他們將西亞、印度和我國的三種文化融合到一起,在歷書的編纂中體現出來。
此外,新疆摩尼教還滲入到佛教中。回鶻佛教對諸天神和惡魔的稱呼,,就沿用了摩尼教諸神的名稱,后這些名稱又為蒙古佛教所沿用。
而在西域,雖然襖教傳入流傳了一千多年,但是在10世紀以后卻因伊斯蘭教的傳播而逐漸消失。
襖教消亡其原因有:一是祆教不傳教、不譯經,傳教者沒有傳播教義的義務,缺乏進一步傳播發展的內生動力;
二是祆教的教規比較嚴格,若是觸犯就要受到“燒鐵烙舌”的酷刑,很多人害怕;
三是祆祠極為神秘,使人們很難了解祆教;
四是祆教的入教儀式和宗教儀式極其復雜嚴格,一般人也很難達到。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西域沒有政權的上層統治者支持,只能在佛教和伊斯蘭教的擠壓下逐漸自生自滅,成為民間流傳的宗教,直至消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