祆教又叫做火祆教、拜火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中最古老的,由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在公元前628年至前551年創立的。
他們奉《阿維斯塔》為經典,以善惡二元論為基本教義。
祆教與佛教、景教、道教一樣都曾在中亞、西域等地流傳,給當地的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考古發現,在烏魯木齊市遠郊阿拉溝發掘的豎穴木槨墓中有襖教的祭祀臺,經測定是公元前4世紀的文物。同類文物在中亞地區也發現多件。
由此看來,在公元前4世紀新疆就已有襖教的信仰了。
襖教是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瑣羅亞斯德所創。“襖”是隋末唐初新創的字,表示“外國的天神”之意。
襖教不僅崇拜日月星辰,而且尤其崇拜火,因此又被稱為“火教”、“拜火教”等。
它的基本教義是善惡二元論,認為火是善與光明的代表,故以禮拜“圣火”為主要儀式。襖教在波斯薩珊王朝時被定為國教。
在波斯勢力的影響下,襖教遂盛行于中亞,又傳入新疆。到南北朝時,襖教已盛行于塔里木盆地。
據史籍記載,當時高昌、焉耆、疏勒、于闐等地的襖教信仰者空前,幾乎達到與這些地區根深蒂固的佛教分庭抗禮的程度。
唐代時,襖教在疏勒和于闐等地仍占有重要地位。直到10世紀末,高昌、龜茲的襖教祭師仍與使臣一起去向天子朝貢。
北疆地區,南北朝時占據伊犁一帶的柔然與信奉襖教的白匈奴關系密切,從而也受到襖教的響。
后來,占有新疆及中亞大部的西突厥信仰了襖教。《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談到,玄奘去印度求經,途中會見突厥葉護可汗。
當時突厥人視火為神物,進而連能產生火的木頭都不敢褻瀆。他們不用木頭做交椅,認為坐在木頭上是對火的不敬,給玄奘坐的交椅就是鐵制的。
襖教曾在北朝皇室中取得相當地位。《隋書》載,北朝王室大力提倡襖教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招來西域”。也就是說,它是為了尊重西域各國的宗教信仰,以保持同他們的親密關系。由此證明襖教在西域具有相當大的勢力。
伊斯蘭教在新疆各地廣泛傳播后,襖教便逐步消亡。然而,它的遺風仍存在于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等民族之中,變成民俗一直保留至今。
塔吉克族有燈節,是襖教的遺俗,蒙古族也保留有專門祭火的節日(農歷七、八、九月)。
摩尼教約在公元6世紀經中亞傳入新疆,曾一度盛行于高昌回鶻王國境內,一直存在到15世紀伊斯蘭教在這里占統治地位時止。
摩尼教又稱明教,是公元3世紀波斯人摩尼(216—274?)在襖教、佛教和基督教影響下創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