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誕生于兩千五百多年前,現在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現在的佛教主要有三大系:南傳、漢傳和藏傳。
21世紀世界佛教徒的人口分布大致是:漢傳佛教地區有67.3%(3億6千萬人),南傳佛教地區有28%(1億5千萬人),藏傳佛教地區有3.4%(1千8百萬人),亞洲以外地區有1.3%(7百萬人)
南傳佛教主要在東南亞,包括我國云南部分地區;漢傳佛教主要是在漢文化區域,是我國的大部分地區,以及韓國、日本等國;藏傳佛教主要在我國西藏周邊,包括青海、蒙古等地。
佛教為何會分為三系,他們之間有怎樣的區別,是怎么劃分的呢?
這件事要從佛祖釋迦牟尼的逝世說起。
佛教的創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他是釋迦族人,所以又被人尊稱為“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
釋迦牟尼在世時招收了很多弟子,這一時代的佛教叫做原始佛教。
在釋迦牟尼滅度后,他的弟子們逐漸分為了兩派。其中較為高層的弟子們認為,應當堅持釋迦牟尼的教誨不動搖,不應該有一絲修改,這些人后來被稱為上座部教派。
而較為底層的弟子們則認為,佛教教義應當有所改革,以適應不同的時代,這些人后來被稱為大眾部教派。
上座部和大眾部之間的裂痕不斷增大,最后大眾部自稱為大乘佛教,將上座部貶低為小乘佛教,認為大乘可以普度眾生,而小乘只能自己解脫,修得大自在。
所謂的“小乘”佛教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佛,那就是釋迦牟尼,是徹底的覺悟者,而其他人最多只能修到羅漢果位。
而大乘佛教則認為,羅漢上面是菩薩,菩薩上面是佛,十方三世有無數的佛,任何眾生都可以成佛。羅漢的境界是自覺,菩薩是自覺覺他,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后來,被貶低為“小乘”的上座部佛教傳到了斯里蘭卡,后來又傳到了東南亞一帶,就是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更多地保留了原始佛教的教儀、教義,比如挨家挨戶托缽乞食、不非時食、住阿蘭若、半月誦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等。
所謂的“小乘”是一種貶低性的稱呼,所以千萬不能當著南傳佛教信徒的面,說他們是小乘佛教。
而那個自稱為“大乘”的大眾部佛教,猶如一陣強勁的風一般吹到了廣袤無垠的西域地區,并通過這片神奇的土地,如潺潺流水般源源不斷地傳入古老而神秘的中國大地。
在中國,大乘佛教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相互交融、碰撞,最終孕育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派別——漢傳佛教,它還有一個更為人們所熟知的名字,叫做漢傳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