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規模極其宏大的考察隊伍浩浩蕩蕩地踏上了前往王舍城的征程。
這支隊伍人數眾多、裝備精良豪華,其場面之壯觀猶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中途還有敲鑼打鼓高喊回避、肅靜,動靜鬧的很大,完全不像是在異國他鄉,仿佛就像是在南朝。
這還不算什么,他們的隊伍還很龐雜,只見有的人坐在木船上,順著波濤洶涌的雅魯藏布江逆流而上;有的人騎著高大威猛的阿拉伯駿馬,嚴密護衛著那輛全副武裝的裝甲防御車;還有的人則悠然自得地乘坐著舒適豪華的四輪馬車,還有一只白像空著帷幔,幌悠悠的在南天竺士路上逛悠。
如此林林總總的人員加起來竟有數千人之多,他們就像不趕時間的旅人,慢悠悠的領略著南天竺的人文景色。
在這支雄壯威武的隊伍中,最為引人注目的當屬大秦皇帝離石所乘坐的裝甲防御車。
要知道,在此之前,離石從未體驗過這種貼近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然而,這次卻是在大秦工匠們的強烈懇請之下,他才破天荒地坐上了這輛象征著無上權威與榮耀的裝甲車。
畢竟,作為堂堂大秦帝國的皇帝,首次踏上天竺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土地,自然需要展現出獨步天下、氣吞山河的豪邁氣概,面子上不能墜了大秦的威勢。
也唯有如此堅不可摧且威風凜凜的裝甲防御車,方能匹配離石那無比尊貴的身份地位。
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特別安排,其實還有另外一層重要原因,大鵬鳥和公冶飛鳥歸來,并帶回了前方至關重要的最新情報。
據她們所言,那個野心勃勃的韓禮竟然再次挑起了滅國之戰!
原來,向問天正在全力追殺高昌國的殘余勢力,但就在追剿過程中,他意外地給韓禮帶來了另一條驚人消息:
范閑和李鶴年聯手剿滅高昌國之后,并沒有停下征戰的腳步,而是果斷選擇分兵行動。
其中,李鶴年繼續率領大軍追擊當年剿,參與謀害秦風將軍的另一名隱匿幫兇,那群善于偽裝成匈奴人、實則是行事低調的突厥人。
而大秦軍部在與匈人帝國訂下在地中海會盟后之約后,匈人帝國的大皇子伊爾德蘭就急著趕回阿拉木汗城,去整合他的匈人軍隊去吐火羅,與薩珊波斯商量購買一個出海口,不行就與薩珊波斯開戰,搶也要搶一個港口,與大秦皇帝在港口城市簽約結盟。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伊爾德蘭竟然率領著阿巴斯踏上了歸程,一路馬不停蹄地趕回了阿拉木汗。抵達目的地之后,卻發現在他回來之后,已是物是人非了。
他在離開后,匈人帝國產生了分裂,依附他們的白奴匈厭噠人發生叛亂,建立了一個以厭噠人為主體的厭噠帝國,阿拉木圖只留下白匈奴的老弱,精銳已經趕向吐火羅,這讓伊爾德蘭只有4萬近衛軍,兵力得不到補充。
厭噠帝國還準備剿滅匈人帝國,面對如此危局,伊爾德蘭他并沒有絲毫停歇,立即著手整頓那支略顯疲態的近衛軍。
經過一番緊張而有序的籌備工作,幸好伊爾德蘭并沒有盲目擴充近衛軍,讓白匈奴加入近衛軍,而這支跟隨伊爾德蘭的近衛軍,雖然沒有進入大秦西部,可也在玉門關外見識過大秦的厲害,特別是那場驚天大火。
沒有盲目擴軍,讓這支近衛軍的戰斗力沒有降低,反而對與大秦結盟充滿了信心,這支重新煥發生機的近衛軍,便氣勢洶洶地朝著吐火羅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