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時代,氫氣飛艇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話題,但如此敏感且具有突破性的信息,卻僅有經過大膽改版后的《帝國時報》才有勇氣刊登出來。
而其他眾多報紙,則只能小心翼翼地轉載著《帝國時報》,已經發布過的相關文章。
然而,這一情況令那些思維愈發開放,奔放的儒家人感到頗為不滿。于是乎,他們絞盡腦汁,另辟蹊徑,終于找到了一種同樣能夠被普通平民,所接觸并擁有的便捷代步工具——重型腳踏自行車,以及專門用于載貨的腳蹬三輪自行車作為輿論話題,因為它不涉及神靈還可理解。
緊接著,《文史時報》對這些自行車予以了極高的評價,甚至稱贊其為改變整個大秦人生活方式的,最為偉大的發明創造!原因無他,正因為有了自行車的問世,人們日常活動與生存的空間范圍,得以迅速擴展至方圓百里之遙。
原本那些距離家足有十里遠的工廠,如今仿佛一下子就搬到了家門口一般。更為重要的是,自行車既無需進食和水來維持動力,同時還具備驚人的載重能力,可以輕松馱運三四百斤重的物品。
不僅如此,相較于昂貴的馬匹,自行車的價格僅僅是其四分之一而已,性價比可謂是相當之高。
總之,在《文史時報》不遺余力地鼓吹與介紹之下,新建的自行車廠所生產出來的自行車,竟然呈現出供不應求的態勢!一時間,自行車的風頭可謂是如日中天,甚至直接蓋過了蒸汽火車那曾經耀眼的光芒。
要知道,蒸汽火車雖然強大,但目前它的主要用途,仍然局限于運輸各類物資,以及作為連接各大戰略要點之間的重要紐帶,將源源不斷的原材料輸送至加工工廠。然而,對于廣大普通民眾而言,這些功能似乎都顯得有些遙不可及。
由于各個地方尚未發展成為人口稠密、繁華喧囂的大城市,所以能夠乘坐蒸汽火車出行的人,除了少數公務人員之外,實在寥寥無幾。如此一來,即便蒸汽火車有著諸多優勢,卻也難以引發輿論的軒然大波。
相比之下,《文史時報》關于自行車的相關報道,則更像是一篇篇充滿激情與誘惑的推銷廣告詞。正是這些極具煽動性的文字描述,使得大秦國內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眾多嶄新的自行車廠。
僅僅在短短的一年時間里,大秦不僅成功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嫻熟的工人,而且隨著一家家新工廠的拔地而起,對工人的需求更是日益增長。這也就意味著,又會有數量龐大的工人需要被招募進來,并接受專業系統的培訓。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那些擁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的熟練工人,瞬間變得炙手可熱起來。為了能夠招攬到更多富有經驗的優秀工人,各家工廠不得不相互競爭,紛紛使出渾身解數,不斷提高工人的薪資待遇水平。
于是,有錢人突然間驚訝地發現,原來那些熟練的工人如今,已經成為了市場上最為搶手的“香餑餑”。
在未來的日子里,這些新建立的工廠將會成為,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財富來源。然而,由于市場的激烈競爭以及利益的驅動,各個廠家紛紛展開了惡性競爭,不斷提高工人的工資待遇,以吸引更多優秀的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