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這句話最早的出處《六韜》,原話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又稱《太公六韜》,托名呂尚所撰,其始作者為齊國史官奉命編纂,后又經多人之手校訂、增刪而成共60篇的《六韜》。
呂尚,即姜子牙,是商周之際的重要人物。他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為周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六韜》全書以太公與文王、武王對話的方式編成,分為《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6章。
姜太公,字子牙,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韜略無雙,智計無窮。
自文王始,他先后輔佐四代周王,既主軍,又問政,武安邦,文治國。
道家尊為“始祖”,兵家奉為“武祖”,儒家、法家等皆推崇備至,故有“百家宗師”之稱。
千百年來,他的兵書《六韜》更被視作圣典,為王侯將相所重。
其中的金句可謂不勝枚舉,但離石僅僅對其中的八條產生了深刻的感悟。
且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第一條:凡謀之道,周密為寶。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不管采用怎樣的計謀和策略,最為關鍵的一點便是要做到周密詳盡。
對此,離石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所謂謀劃,其實就是計策;而計策呢,則需要深思熟慮。
因此,真正的謀略既要有對整體局勢的宏觀把控與規劃,又不能忽略任何一個細微之處的周全考量。
倘若思考不夠周詳,保密工作做得不到位,對于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缺乏應對的預備方案,那么必然會引發災禍,甚至導致所有的努力都前功盡棄。
到那時,就算懊悔萬分也是于事無補了。只有將方方面面都考慮得細致入微,把每一個環節都安排得近乎完美無瑕,才能夠做到胸有成竹地掌控全局,從而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
第二條:見利不失,遇時不疑。它的意思簡單明了,就是當看到有利益可圖的時候絕對不要錯過,一旦遇上合適的時機千萬不能猶豫不決。
關于這一條,離石不禁想起了《資治通鑒》中的一句名言:“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的確,無論是在戰場之上還是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果想要成功達成目標,就必須同時具備天時、地利以及人和這三個重要條件。
而時機往往如同白駒過隙般轉瞬即逝,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是這樣,在復雜多變的人生道路上亦是如此。
所以,當機會來臨之時,一定要果斷出手緊緊抓住機會,切不可因為優柔寡斷或者瞻前顧后而錯失良機。
否則,很有可能會抱憾終身,徒留無盡的悔恨。如果猶豫不定,優勢就會化作劣勢,甚至導致最終的失敗。
該出手時就出手,懂得把握時機,方能乘長風破萬里浪。
第三條,涓涓不塞,將為江河;熒熒不救,炎炎奈何。
白話譯文:
涓涓細流不盡快堵住,就會決堤成為江河;微微火星不及時撲滅,就會燃成熊熊大火。
感悟:
很多人以為,小過無害,小錯無礙。
殊不知,小過是大害的開端,小錯是大礙的起源。
收起僥幸心理,防患未然,防微杜漸,方不至于“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第四條,心以啟智,智以啟財。
譯文:
修養心志而開啟智慧,運用智慧而開啟財富。
感悟:
《增廣賢文》有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