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何況,前世有人盛傳,“印度就是一只沉睡的蛆,一旦將它驚醒,它將會惡心全世界。”當然天竺不包括在內,因為天竺已經是大秦的連接中南半島的一部分。
不過,好消息還是有的,那就是在瀛洲島上竟然意外地發現了一座銀山礦。只是,白銀同樣也是電力工業中的關鍵原材料之一,所以即使發現了這座銀山,依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大秦目前面臨的貴金屬資源短缺問題。
目前只能將秦紙幣錨定黃金,因為黃金無論對于秦人還是其他民族來說,都是一種被廣泛認可和接受的貴金屬,再者黃金更稀少。
然而,由于大秦建國時間尚短,除了秦人之外,其余眾人對于大秦能否長治久安地維持統治,內心充滿疑慮與不安。這種信心缺失直接影響了南方漢人的態度,他們對秦紙幣同樣缺乏信任。如此一來,便形成了一個難以擺脫的惡性循環。
想當初,大秦初立,財政匱乏,無奈之下只得發行戰爭債券以籌措資金。彼時百姓生活困苦,一貧如洗,甚至可以說只剩下一條茍延殘喘的窮命。
在那個艱難的時期,糧食成為了人們眼中最寶貴的財富,它不僅代表著金錢,更是生存下去的希望所在。
可是如今,情況已然發生改變。隨著大秦帝國經濟的發展,大秦不再像過去那般缺錢,當然不缺鐵和紙幣,但與此同時,民間卻開始流傳起各種謠言。
這些謠言肆意傳播,聲稱大秦即將走向衰落,無法長久維系,以至于南方民眾認為手中持有的紙幣,將會變得毫無價值方。
那一張張輕薄花里胡哨的紙幣,只需用火一點便能燒的精光,用水一泡即會變成爛紙一張。相比之下,沉甸甸、古樸厚重的銅錢,更能讓人感到心里踏實。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場莫名其妙的兌換黃金熱潮,在大秦境內悄然興起。
起初,參與其中的多為普通百姓,而大秦國內原本并沒有特別富有的大富豪。然而,當南方的蕭氏家族也被卷入這場兌換狂潮之后,形勢驟然緊張起來。大量的紙幣涌入市場要求兌換成黃金,這給帝國銀行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畢竟,大秦所印發的紙幣數量遠遠超出實際需求,其比例高達一比五甚至一比七之巨。
在那個風云激蕩的時代,大秦王朝憑借著其強大無比的軍力與蠻橫作風,本來完全有能力拒絕,給予蕭氏所要求的黃金兌換。
然而,如果大秦真的如此行事,那么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大秦紙幣信譽必將遭受重創,甚至可能會毀于一旦。更糟糕的是,倘若再有謠言趁機煽風點火、推波助瀾,那大秦紙幣恐怕就會陷入萬劫不復之地,形成大秦歷史上第一次擠兌潮。
幸好天公庇佑大秦,就在這關鍵時刻,大秦適時地從遙遠的海外運來了大批銀錠,同時還有來自吐火羅以及天竺等地的海量黃金、白銀和銅錠。
盡管這些珍貴的金屬尚未被熔煉成貨幣,但它們卻都是由大秦英勇無畏的海軍將士,以及先進的飛艇歷經千辛萬苦運回國內的。
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穩定人心,彰顯大秦雄厚的財力,帝國銀行別出心裁地將那些金、銀器物,堆積在寬敞明亮的大廳之中,以供所有前來使用紙幣的人們觀賞。
這一舉措無疑讓那些急于兌換黃金的顧客,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心中倍感踏實安穩。而且當眾人親眼目睹這堆積如山的金銀財寶時,無不為之震撼驚嘆。他們生平首次見識到,如此規模宏大的金山、銀山,對于大秦王朝的富庶程度,也有了全新、更為深刻的認識。
此時此刻,天下人對大秦紙幣的信心,已然如火箭般直沖云霄,沖破天際!
大秦高層也通過這場擠兌潮,徹底和南下梁蕭氏結下了仇恨,畢竟這些大秦高層差點變成了窮光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