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務府并未對北方實業家的策略,在大方上并做出任何調整,依舊堅定地支持著賣一送一的促銷方式,以此最大限度地維護北方實業家的聲譽和形象。
然而,內務府卻巧妙地將目標,轉向了傾銷大量平價食物這一領域,大秦帝國最拿手的就是食物供應,可以將物資系統性的運往萬里之外,可以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主要就是大秦帝國可以可以重新定義紙幣價值,還愿意把強制徭役,變成了買賣關系,催生出了物流體系,為大量人口提供了掙錢的門路,讓普通人可以掙到錢,又能用錢購買到物品,可以讓普通人能夠積累起財富,而秦律又保護私人財產,這讓普通人看到了致富的機會,還可以通過努力,積累下屬于自己的財富。
因為人可以光屁股,可以不穿衣服,可以一件衣服傳三代,誰出門見人,誰就穿衣服,縫縫補補又能傳一代,但人不能不吃飯,大秦只所以人心穩定,無論謠言如何傳播,都沒有造成大秦統治秩序的混亂,就因為秦皇統治下的大秦官府,能把跟隨他的人喂飽,能讓大秦境內的漢人,穿上衣服、吃飽肚子,現在已經向普及穿鞋的方向發展,因為這些東西變得非常便宜,反到是手工制品越來越貴。
大秦除了鋼鐵,最早工業化生產的大宗商品,就是食物,并以此作為突破點展開新的營銷策略,用食物收買天下人。
具體而言,消費者每購買一個重量五斤的壓縮干糧,便可獲贈一個精致的玻璃碗;若購買十斤壓縮干糧,則額外贈送一斤油,無論是用于烹飪的食用油,還是供油燈使用的煤油均可任選其一;若是一次性購買多達二十斤的壓縮干糧,那么還能得到一匹布作為贈品。
先用普通的日用品,改變大秦境內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讓支持大秦帝國的普通人先擺脫窮困,讓普通人有余錢去購買其他消耗工業產品。
盡管這些布匹的顏色略顯單一,但畢竟它們依然屬于布料范疇,玻璃碗也只有透明一色,可它畢竟比陶碗好看、干凈,用不起精美的瓷碗,玻璃碗便成首選,瓷器成了頂級奢侈品。
而且有碗用寓意更好,象征著以后頓頓有飯吃,干凈又便宜,玻璃碗又好清洗,只是不耐摔,容易消耗掉,客戶紛紛反應,要是把玻璃碗,更換成鐵碗就更好了。
乍看之下,這種營銷手法似乎彼此之間缺乏緊密聯系,但實際上它所產生的影響不容小覷。通過這樣獨特的組合優惠活動,內務府成功地擠占了其他產品原本占據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激發了購買用戶們的消費欲望和購買力。
經過一段時間的運營實踐后,內務府驚訝地發現,購買消費的主力軍竟然主要集中于自家廠內的工人,以及那些為城市運轉提供服務的普通人員,像是城市里打掃衛生、疏通下水道的工人等等。
這些人群所賺取的貨幣正是由大秦印發的秦紙幣。值得注意的是,內務府旗下所屬的工廠,每年都需要向大秦朝廷繳納數額巨大的稅款。
相比之下,南方的門閥和豪門世家則在這場商業競爭中逐漸處于下風,因為他們雖然富貴,可是他們沒有體系化的支持,打不了持久戰,沒有造血能力,經不起長期消耗。
他們用了大秦的工業技術,卻不向大秦朝廷納稅,這根本不能讓日益膨脹的內務府心里舒服,內務府可是有業績考核的,內部競爭非常的激烈,這才任由北方的實業家到南方搞事情,世家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北方實業家與南方豪門世家雖沒有串通,可人情世故還是有的,這也使得大秦統一后,北方實業家被南方豪門世家所滲透,讓北方的實業家心懷貳心,腳踩二只船,內務府就想出這條養蠱之法,讓北方實業家吞噬南方豪門世家,內務府只要控制大型機器的制造和供應,就能控制高度工業化的北方實業家,如果北方實業家敢不聽大秦的話,無論是斷供機器,還是繼續升級迭代機器都可以,而食物才是一切的基礎,常言說,人以食為天,只要天下人能吃飽肚子,大秦的統治就會穩固。
內務府的前身是大秦的少府,是一個強大的組織,是皇室控制的私人機構,其核心任務便是借助食物,來替離石掌控天下局勢,它既代表大秦皇室,又是推動工業化的暗中對手,是一個復雜的繁合性組織。
對于秦皇統治下的大秦帝國而言,食物不僅僅是被視為一種普通的商業產品,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其中,糧食又充當著重要的原材料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