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鋼鐵并非易耗品,其難以帶動整個經濟循環的順暢運轉,更無法有效推動紙幣的流通,以及快速回血推動工業化的迭代升級。如此一來,鋼鐵這條路顯然走不通,就連煤礦產業亦是如此。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精挑細選之后,造紙業終于映入了離石的眼簾。此時,紙幣尚處于試行階段,初期的紙幣不過是一張張簡單的精美欠條而已。
然而,為了借助造紙業來拉動工業化的發展,冶鐵和采煤這兩項工作絕不能輕言放棄。
于是,秦人巧妙地運用起了高爐技術,以及墨家的智慧來開展冶鐵活動,同時將最為艱辛繁重的挖掘鐵礦和開采煤炭等,重體力勞動交由那些被俘獲的胡虜戰俘來承擔。
利用所獲得的鐵塊,精心打造各類兵器,尤其是在初始階段,大量制造出了威力強大的秦弩。
要知道,在眾多武器當中,這種特殊的武器其消耗最大的部分當屬弩矢無疑。因為弩矢的消耗量越大,往往意味著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的概率越高,弩矢火力覆蓋之下無敵手。
畢竟,每一支射出的弩矢都有可能擊中敵人,從而為我方帶來壓倒性優勢。然而,如果是刀槍等兵器的消耗過多,那情況可就截然不同了。
這通常只會表明戰爭打得異常艱苦和血腥,士兵們經歷了一場場激烈的廝殺與搏斗。
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鐵制武器本身由于材質及制作工藝的限制,并不能像弩矢那樣被大規模地消耗使用。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造紙產業。紙張作為一種重要的消耗品,其需求量可謂極其龐大,帶頭的就是大秦剛建立的官府。
他們需要采購大量紙張,用來寫書各種往來公文,記錄、傳抄大秦律法,為了加大用紙量,還硬性規定了往來公文的寫書格式,其中要有大量詳細的數據、案例,地方郡縣的縣志,風土人情,大事記,這直接促使公文書寫量巨增,記錄內容更多。
而且大秦還推廣了硬筆書法來抄寫徃來公文,印刷統一的律法條文,抄寫大量的公文律法釋義,凡事都用文字數據記錄,這是秦朝的優良傳統,不過由于紙張的大量應用,讓從前的刀筆吏,減輕了工作量和體力。
特別是隨著離石大力推廣以白話文進行敘事之后,一張紙一旦被密密麻麻地寫滿文字,便可以視作已經完成了一次消耗。
不僅如此,那些寫滿字的紙張還需要經過精心的裝訂以及妥善的存檔保存處理,這一系列工作自然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方可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于其他一些行業而言,造紙業具有一個顯著的優點:它并不存在太大的危險性。
當然最關鍵的是,離石推出了政府采購,改變了延續千年的征徭役傳統,這就是為了推廣紙幣,擴大消費群體。
在造紙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即便是毫無經驗的新手,只需接受短短一天時間的專業培訓,便能掌握基本的造紙技巧并成功制造出紙張。
而后,當蒸汽機被引入到造紙流程之中后,生產效率更是得到了極大幅度的提升。
當然啦,在此過程中,做好防火措施始終都是至關重要,且不容忽視的環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