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仁愛思想可以用來教化百姓,讓社會更加和諧;道家的無為而治理念,可以在某些方面讓百姓休養生息,促進經濟的自然發展,積蓄更大的力量。
只有綜合運用各種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
同時,賈宜生也對離石設計的管理體制贊不絕口。
這套管理體制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大智慧,把流水線式管理發揮到了極致。皇帝作為整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直接管理著賈宜生和九個部門的最高長官。
這九個部門,就像是帝國的九條重要脈絡,分別掌管著不同的領域,如軍事、財政、民政等。而賈宜生則負責管理和協調九部以及上百中級官員。他就像是一個龐大樂團的指揮者,要讓各個聲部的官員們相互配合,奏出和諧的樂章。
九部直接管理上百中級官員,這些中級官員就像是帝國大廈的中層梁柱,支撐著整個體系的運轉。
上百中級官員又各自管理著十多萬低級官員,低級官員們如同遍布帝國大地的毛細血管,將各項政策和指令傳遞到每一個角落。
最后,由十多萬低級官員管理著數十萬底層吏員,這些底層吏員則是真正與百姓接觸的人,他們負責執行各種具體的事務,如收稅、治安、緝盜捕匪、維持秩序等等。
就是通過這種層層放大、環環相扣的管理方式,皇帝才能夠有效地控制住龐大的大秦帝國,讓整個國家正常有序地運行。
在這個龐大的管理體系中,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所有的官員都在使用紙幣。紙幣在大秦帝國已經逐漸普及應用,官員們用它來購買生活物資,是他們財富的主要衡量標準。
起初,很多人對紙幣的價值心存疑慮,畢竟它不像金銀那樣有實實在在的價值。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紙幣真的可以購買到各種生活物資,無論是糧食、布匹還是其他生活用品。
當紙幣錨定生活物資這個秘密不再是秘密后,整個帝國的經濟格局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百姓們開始逐漸接受紙幣,商業活動也變得更加活躍起來。
紙幣的流通就像是一股清泉,讓帝國的經濟之河更加順暢地流淌,也為帝國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秦帝國終于不缺錢了。
守舊勢力利用以前積累的人脈,說動中低層與他們有關系的官員,讓中低層官員疏通關系,讓守舊勢力可以購買內務府出售的工廠,但他們工廠到手后,按照大秦的操作,果然短時間內生產出大量工業產品,這讓他們忘忽所以膨脹了,過早的想要快速回本,畢竟紙幣他們還是不信任。
家里儲備的金銀銅,都被帝國銀行兌換走了,內務府雖然收的是紙幣,可那些紙幣,卻是他們用金銀銅兌換來的,內務府賣工廠,反而坐實了他們的猜測,更加認為紙幣只攬財的工具。
這才讓他們不顧一切的回本,不聽官府的指令,不向災民捐贈物資外,還拒收秦紙幣,只收銅錢,還有金銀等貴金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