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廠附近搭建起了簡易但溫暖的臨時住所,讓流民們有了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家,幸好這時期整體氣候比較溫暖,即使住在野外也不凍死,只是住在野外必須防御各種野獸。
接著,內務府還安排了專門的人員,對這些流民進行技能培訓。從最基礎的操作規范到復雜的生產工藝,一點點地耐心教導,讓流民習慣流水線的生產方式,流民只需要負責流水線上的一個節點,只要長期重復,自然能夠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內務府深知,只有讓這些流民掌握了一技之長,才能真正讓他們成為工廠的合格勞動力,還能晉級成大秦帝國忠實的擁護者。
為了讓流民們更好地融入工廠的生活,內務府還在工廠內部設立了各種福利設施。
有專門的食堂,為工人提供營養豐富的飯菜;有簡陋但實用的醫療室,為生病受傷的工人提供及時的治療。
同時,內務府還組織了各種文化活動,豐富工人們的精神生活,像是跳繩比賽,增強個體流民的體力,拔河比賽,增強流民在新集體中的集體意識,增強新集體的團體競爭和團體對抗意識。
在這個過程中,普及教育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在工廠里開設了簡易的學堂,利用工人的休息時間,教他們讀書識字、學習算術。
通過教育,流民們逐漸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也更加明白了自己的價值和責任。他們不再是被社會遺忘在角落的垃圾,而是成為了大秦工業化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曾經被人看不起的流民,在工廠里逐漸展現出了驚人的潛力和創造力。
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為大秦的商業繁榮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也讓那些曾經嘲笑他們的世家門閥們刮目相看。
在大秦王朝蓬勃發展的浪潮中,內務府承接了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開展管理培訓,旨在將那些原本游手好閑、以偷搶為生的流民,改造成守規矩、能干活的工人。
這一計劃從一開始就面臨著重重困難,可謂舉步維艱。
這些流民長期以來過著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赤貧生活,偷搶便是他們的生存之道。突然讓他們接受有規律、守紀律的生活,無疑是讓魚兒離開水,鳥兒折斷翅膀,烈馬拴上韁繩,這讓流民剛開始根本無法適應。
管理培訓剛開始的時候,整個場面混亂不堪。流民對按時起床、按點工作的要求嗤之以鼻,他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交頭接耳,打架斗毆,對培訓制度充滿了抵觸情緒。
課堂上,有人公然打瞌睡,有人大聲喧嘩,完全不把教官的話放在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