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偌大的文化輿論場中,《文史報》上有那么一群以筆為“武器”的職業噴子。
他們這次一登場,就不走尋常路,并沒有像往常一樣拋出什么奇聞軼事,或者熱點故事來博人眼球。
反而是在報紙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煞有介事地率先普及起了“敬天法祖”這一古老,而又蘊含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概念。
概念定義權才是輿論戰中最主要的權力,有了概念定義權,就可以定義符合自己的利益則,接下來不論如何辯論,都要在自己定下的規則范圍之內辯論,還可以隨時改變規則,讓自己始終處于不敗之地。
他們追根溯源,先是搬出了《禮記·郊特牲》中的經典語句:
“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意義深遠。
想象一下,在遠古時期,人們對大自然充滿了敬畏與好奇,抬頭仰望那廣袤無垠的深遂夜空,星辰閃爍,日月更替,世間萬物在天地的滋養下生長繁衍。
而人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從祖先那里繼承了生命、智慧和文化。通過祭祀這樣莊重而神圣的儀式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下去,表達著對天地和祖先的感激之情。
就好像是在對天地說,感謝您給予萬物生長的環境;對祖先說,感謝您賜予我們生命和延續的可能。
這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是一種思想的體現,是敬天法祖思想在古老文獻中的生動寫照。
接著,他們又提到了《論語·學而》中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在古代的社會環境中,父母的去世是一件極其重大的事情。人們會遵循著嚴格的喪葬禮儀,以表達對父母的不舍和敬重。
而追念久遠的祖先,也是家族傳承中的重要一環。家族中的長輩會在特定的節日或者場合,向晚輩講述家族的歷史、祖先的事跡。
這種對祖先的敬重,慢慢地在社會中形成了一種風氣。當每一個人都能夠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去世,用心地追念祖先時,整個社會的道德風尚就會變得淳樸厚道。
就像一顆種子,在每個人的心中種下了善良、感恩和尊重的因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因子會生根發芽,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也反映出敬天法祖觀念中對祖先的敬重,以及這種敬重對社會道德風尚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最后,他們引用了《荀子·禮論》中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
天地,是世間萬物生命的源頭。沒有天地的孕育,就沒有山川河流,沒有花草樹木,更沒有人類的存在。而祖先,則是人類這一群體延續的根本。
從遠古的祖先開始,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繁衍,才有了如今的我們。他們的智慧、經驗和精神,通過血脈傳承給了我們。
敬天法祖,對于人類的存在和延續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它就像是一條無形的紐帶,將人類與天地、與祖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我們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這群《文史報》的職業噴子,以這樣獨特的方式,在報紙上開啟了一場關于“敬天法祖”概念的普及之旅,也引發了讀者們對于這一古老概念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