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褔陵城返回壽縣的大秦學堂里的學子們,心中懷揣著激動與不安。
他們在煽動周邊平民進行漢民族族群大游行時,內心其實是頗為忐忑的。畢竟,那些豪門世家、門閥所帶來的威壓,早已深深烙印在他們的心底,實在難以輕易抹去。
然而,當他們在福陵城親身經歷了那個廣闊的新世界,眼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開闊,他們的心境也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目睹了大秦帝國國力的強盛,那橫掃千軍的氣勢讓他們為之震撼,那族群群體的力量讓人著迷。
更重要的是,他們了解到秦人對于族群的重新定義,以及他們決心將始皇帝未完成的偉業繼續下去的決心。
在這個新的理念中,漢人民族被視為華夏文明的主體民族,而秦人則率先融入其中。這意味著,未來的神州大地,無論皇朝如何更迭,主宰這片土地的都將是漢人族群中的佼佼者。
這一觀念的轉變,讓這些學子們意識到,他們所肩負的責任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整個漢民族族群的未來。
于是,他們開始勇敢地站出來,呼吁漢人族群進行自我清洗純潔隊伍,將混進漢民族隊伍中的蛀蟲清除掉。他們深知,只有將身上的污垢洗凈后,才能真正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發冠,收拾干凈準備迎接新時代。
這種自我清洗并非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一種自我革新,是為了讓漢人族群更加團結、強大,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復雜挑戰。
在這個過程中,學子們也明白,漢人族群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盡管秦皇贏斌被視為這個族群的族長,但如果他不能帶領漢人族群走向繁榮昌盛,讓漢人族群成倍增長,那么漢人群體中的其他佼佼者,就有責任揭竿而起,取而代之,繼續帶領漢民族劈風斬浪奔向光明的未來。
這種競爭機制的存在,既是對秦皇的一種監督,也是對整個漢人族群發展的一種保障。
總之,從褔陵城返回壽縣的大秦學堂里的學子們,在經歷了種種考驗之后,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膽小怕事的群體。
他們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為漢人族群的未來而努力奮斗。
用雙手創造新生活,這句話對于大秦工人來說,雖然有一定的觸動,但并沒有引起他們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
工人群體最為關注的,往往是集體的安全感以及如何養家糊口,讓自己的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更貼近生活不崇尚空想。
然而,學子們的想法卻截然不同。他們之所以能夠從災民中脫穎而出,成為大秦學堂里的學子,正是因為他們被認為更具培養前途,學子們更年輕、更聰明、更充滿干勁。
當這些學子讀到《大公報》上王御史的這番話時,他們深信不疑。于是,他們私自跑回家鄉,決心發動家鄉的普通平民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游行示威。
這些學子手持刊登了大秦疆域圖的報紙,滿懷激情地向家鄉那些目不識丁的父老鄉親們,大肆宣揚著漢民族大復仇理論。
由于這些學子與鄉間老農們本就是同鄉,彼此之間非常熟悉,這無疑加深了老農們對學子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