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換上朝服,親自考察殿試。
本次科舉考試,乃是大明自建國后頭一次,所以各方都極為重視。
首場恩科共計有八十名進士,盡數都要接受朱元璋的殿試考核。
這群進士歷經童生試、鄉試、會試,過五關斬六將,終于是熬到了最后的殿試。
這一次不會有淘汰,將由朱元璋欽定他們的排名。
“十年寒窗,貨于帝王家”,當如是也。
在場所有人都是飽讀詩書,胸有溝壑之人,他們信心滿滿等待著朱元璋的考試。
然而,令所有人都倍感意外的是,朱元璋的考題,竟然是三筐谷子!
這下學子們可就盡數傻眼了。
歷代帝王殿試的題目可大多都是詩詞歌賦、經史子集,可這谷子……是為何意啊?
朱元璋見狀,令他們上前摸一摸、看一看,然后分別說出這些谷子的產地、成色以及區別。
可惜,這群進士們大多只死讀書,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幾無一人能道出其中玄機。
唯有鐵鉉、解縉兩人上前,各自抓起一把谷子,湊近仔細聞了聞味道,又仔細觀察了谷子的顆粒,在心中仔細斟酌了片刻。
“啟奏陛下,學生選的這筐谷子谷粒飽滿,色澤鮮亮,隱有一股谷物芬芳,應當是降雨豐富、日照充沛之地生產。”
解縉說道。
“縱觀我大明各處糧倉,能達到如此標準的,首推揚州。是以,學生認為,這筐谷子,產自揚州。”
聽完解縉的話,諸位士子們不由傻了眼。
原來,當真能夠從谷子里,讀出這么多的東西嗎?
另一邊,解縉將手中的谷子放下,沉聲說道。
“啟奏陛下,學生所選的這筐谷子顆粒不甚飽滿,色澤略顯暗啞,但并非其質量不行,而是放置時間稍長,應當是去年的陳谷。”
“不過,這谷子略帶一股刺鼻的霉味,想來應該是防水、密封出現了疏漏,導致產生了霉變。”
解縉稍微沉吟了片刻,似是在心中默算著什么。
不多時,他繼續說道。
“此糧霉變甚多,已經不能食用。尤其行軍打仗途中,倘若誤食了發霉的谷物,會出現諸如腹痛難忍、腹瀉不止、惡心嘔吐、四肢無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危機生命。”
“是以,學生建議將發霉谷物清理掉,將谷倉重新進行修葺。密封,再行盛放糧食谷物。”
相較解縉,鐵鉉說得要更加詳實一些,尤其還拓展到了軍事方面,不由令朱元璋微微頷首,滿是欣賞之色。
“其他人呢?可還有什么要說的?”
眾人沉默不言,不知道該從何處著手進行找補,一個個都面露羞愧之色。
于是,此番考驗,唯有鐵鉉、解縉二人脫穎而出,大放異彩!
位列朝臣之中的楊憲忍不住,悄悄湊近劉伯溫身邊,壓低聲音道:“老師,這……”
“噤聲。不是我們能插嘴的場合。”
“是,是。”
楊憲點點頭,退到劉伯溫身側,但眼神中卻是寫滿了好奇,不知道陛下接下來會如何做。
朱元璋環顧四周,發現士子們沒有人再出列,便親身伸手抓起一把谷子,聞一聞,搓一搓,隨口便說出了谷子的成色,還分別估算出了它們各自的重量。
接下來,他話鋒一轉,直言道:“這優、中、劣三種不同的谷子,不單單是產地不同,還代表的便是三種不同的官場。”
“三顆不同的人心!”
頓時!
所有人齊齊為之一震,尤其心中有愧者好似想到了什么一般,不由臉色蒼白,心中驚懼不安。
首筐優等谷子,的確是產于揚州,證明今年了的揚州城在楊憲的治理之下,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楊憲也當即被加封為揚州侯,被朱元璋評為正臣,列為學子們的榜樣、楷模。
而第二筐谷子,來自太倉。
因為太倉官員管理疏忽,導致谷子發霉,導致根本無法食用,白白浪費了。
而最后一筐品質更次的谷子,則是來源于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