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主意很不錯,咱允了!”
洪武十五年,御史臺改為都察院,在反貪腐的監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現在,是要提早一些改制了。
朱元璋高興片刻,又黑了臉:
“要監察天下,咱哪有那么多御史?現在有許多官職,還空缺著,只能由他人兼任……”
為什么缺額這么多?
還不是因為老朱的刀太鋒利了,牛馬來不及長那么快啊。
陸知白嘆氣說:
“陛下聽過南風與北風的故事嗎?”
朱元璋搖頭。
陸知白大致講了下。
要讓人順從,溫暖南風比凜冽北風更有效。
朱元璋聽了,只是默然,望向朱標。
朱標在這方面,比他要強一些。
陸知白并沒打算說服朱元璋,他的嘴又沒開過光。
他繼續講:
“陛下總覺得人才不足,還是因為科舉考的不夠精細。
許多儒生,能有宏論便已算優秀,但一到政事具體操作,就傻眼了。”
朱元璋眉頭微皺,說:
“不錯。今日夏原吉也說到了點子上。一些老儒,包括宋濂,都是空有名聲,不過一介文人爾!根本不會干事。”
陸知白道:
“我一直疑惑,一些人會解讀經義,就能做官。
但學問做得好,跟為官為政又有什么關系?”
朱元璋嘆道:
“所以咱早就停了科舉。咱早在想,為啥科舉選不出堪用的人呢?
科舉之制,改來改去,終究是不行……”
停掉科舉,已經是洪武六年的事了。
朱元璋想要道德高、文章寫得好,還能處理政務的全才。
陸知白說:
“我有一個想法。一個組織中,其實只有三類人。
第一類是決策層。第二類是執行層,他們負責把決策層做出的決斷變成行動。二者之間有一個傳達層,負責上傳下達。
兒臣以為,朝廷要選的是傳達層和執行層,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更加明確,要盡可能的量化。一甲、二乙之類的評價,仍然很模糊。”
朱標眼睛一亮,記下筆記,說:
“這個說法倒是第一次聽!”
朱元璋一時陷入沉思,而后道:
“你果然想要改科舉!”
陸知白點頭:
“不錯,兒臣認為,科舉制比舉薦制更公平。能否選出合用的人才,關鍵在于考題的設置,目標決定內容……”
朱元璋認真思索起來。
陸知白卻已經困得不行了,說:
“父皇,我實在是困了,改日再深談此事。”
朱元璋怒道:
“你才說一半,故意消遣咱?”
陸知白說:
“真的不是……天啊,都快子時了!”
他坐到短榻上,抬手左右摸摸自己腦袋,睡眼惺忪道:
“我頭呢……我頭困掉了……”
朱標忍不住笑了一聲。
朱元璋滿臉無語。
這時書房角落的更漏,傳來輕輕的聲響,子時已是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