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還是倭國那封國書,實在是令人火冒八丈。
陸知白先表態道:
“雖然天下初定,要愛惜民力,然而戰機稍縱即逝,該出手時就出手!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陛下不愧是身經百戰,果然有魄力~”
這馬屁,讓朱元璋微微一笑,在同一條戰線上,對話就是愉快。
他感慨:“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此話倒甚是有理。你快說說,如何能保證軍費?”
陸知白笑道:
“乍一聽國庫壓力巨大,但也不是沒有辦法。
先前因為北伐,地主士紳已是納了不少錢糧,但他們手中還有余糧。
第一個辦法,朝廷以債務的方式向他們收購糧食,來年豐收了,再還給他們。”
朱元璋微微瞇眼:“這就是那什么國債……”
陸知白點頭:“是的,以糧食的形式。”
朱元璋對欠債還錢這種事,仍然不是很感興趣,徐徐問道:“還有別的辦法嗎?”
陸知白說:
“第二就是趁機向所有的官田、賜田征稅。
非常時期,當有非常之舉,想必他們也能理解,從此慢慢形成定例。”
廣泛征稅這事,先前他已提了很久。
但實際的推行,卻很難一步到位,只有各種試點。
現在要大舉作戰,正是各方應當盡忠報國的時候。
收一點稅怎么了?
朱元璋點頭認可,卻還是有些擔憂,說:
“咱雖然有心動作,卻不知云南和倭國好不好打?
若是久攻不下,只怕這種種法子,國庫也還是不夠用……”
陸知白笑道:
“陛下勿須太過憂心,若是出動飛球營,我軍獲勝只在眨眼之間,絕不會曠日持久。
再者,東征大軍的軍費,可以讓高麗分擔一部分。畢竟倭國歸附大明,也會減少倭寇在高麗的作亂,對他們也大有好處。”
朱元璋聽了,點頭說:
“咱已這般命令了,卻不知他們能供上幾何。”
言下之意,對高麗不抱有太大希望。
陸知白又笑道:
“父皇,大海里有許多漁獲,可以用作補給。
倭國那邊,有全球最大的北海道漁場。哪怕不算這個漁場,他們海岸線綿長,有許多地方都可以建設漁港,
一網下去,少說也可以撈個幾千上萬斤,可以大大減輕軍糧的壓力!”
“嗯?”朱元璋聽了這番話,微微睜大了眼睛,詫異道,“咱倒是頭一回聽說,你怎么才說這些?”
陸知白嘿嘿一笑:
“這都是小事嘛,那什么,倭國人踩著了我們的金銀礦,這才是大事啊!”
朱元璋再度問道:
“只要到了倭島附近,就可以在海中捕到大量魚類,此話當真?這可是軍機大事,你且仔細說來。”
老朱就是這般謹慎。
哪怕現在拆東補西,閃轉騰挪,想各種辦法湊軍糧軍費,但仍然是以穩妥作為第一要務。
朱元璋眉頭微皺,越想越覺得有些詫異,問:
“海有那么大,難道魚全都聚在一起等著人去撈嗎?
咱見過的大漁民,許多都是兼著水匪的勾當……”
陸知白便給他大致講解了一下洋流。
寒暖流交匯,把海底的營養物質帶上來,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了養料。
所以,建設漁港的位置,是因為有很多魚常在那里“干飯”。
陸知白又說:
“海魚跟河魚、湖魚不太一樣,它們更容易群聚,也可以長得更大。
漁民一般不會離海太遠,所以海里的魚也沒經歷過太多苦難,都傻乎乎的。
海中還有鯨鯢這樣的巨魚,若是捕得一頭,魚肉就有幾千斤,全身上下都是寶……”
朱元璋便緩緩點頭,說:
“既然如此,那確實有些道理……
畢竟倭島狹小又多山,哪有那么多地方種糧食?大約,也只能吃魚了。”
陸知白點頭。
朱元璋又道:
“原本再等兩三年,待那番薯推廣開來,全國就可以收上更多的糧稅。
但咱,不想再等了!他們盤踞在那里,每過一年,根系就會再堅固幾分……”
他低聲地說了句:
“今年,咱已五十四歲啦……”
陸知白聽到了,不由得微微一笑,說:
“陛下正年富力強呢。不過收復故土,乃是國策。
如果以后實在沒有辦法,倒也可以推行糧食稅,等三五年番薯推廣開來再還上,也是一樣。”
朱元璋點點頭說:
“與你交談一番,咱大受安慰,心又定了許多。
好啦,瞧著外面還有些人,不知他們要說些什么。”
于是陸知白就告退。
離開之后,他便前往工部。
卻不是為了辦公,而是立刻就開始寫信給秦王,告訴他倭國國書的事。
陸知白心中也頗為激動。
為了倭國,他已經籌備了許久!
斥巨資造了三條海船。
還準備了滿滿的物資。
不錯,他要親自出海!
拉上秦王,正是看中了他的貪婪和愚蠢。
最好能把秦王改封到倭國去,拯救西安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