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有一念頭,存念已久。你素日忠勇多智,故而才向你袒露。”
陸知白眨動雙眸,心下暗忖:不聽也不行啊。
朱標亦徐步趨近。
朱元璋問道:“駙馬,依你之見,我大明都城建于何處,最為妥帖?”
這么明牌,陸知白亦未覺意外,老朱終究還是起了遷都之念。
陸知白答曰:“兒臣實難決斷。”
朱元璋亦不焦迫,說道:
“此事關乎重大,一時半會兒難以定奪,可從容思量。”
陸知白略作思忖后,說道:
“世間并無全然完備之地,各處皆有其優長與缺漏。”
朱元璋略顯無奈,搖頭說:
“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弊相較取其輕!此理難道你不知曉?”
陸知白應道:“兒臣知曉,只是……”
他稍作停頓,繼而道:
“但兒臣以為北邊、海洋與西南,此三個戰略方向,能兼而顧之才好……”
然而朱元璋,其實對于開疆辟土,興趣不大。甚至認為元朝就是因大而亡。
所以直接無視了這句話。
他凝視輿圖,雙眉緊蹙:
“你不愿遷都?這應天,咱雖經營多年,然其亦有弊端。
定都于此的王朝多為短命,或偏安一隅,實乃不祥……”
“且距北邊甚遠,北方地曠人稀,如此怎可興盛?百里無人,又憑何抵擋蒙古人南下?
上次雖獲大捷,殘元君主前來議和,交納歲貢。但日后局勢,誰能說得好呢。”
“尚有一事,這宮城,前昂后洼,地勢不協,風水欠佳啊,咱每念及此,便覺心中郁塞……
更何況,有傳言說,此間龍氣,早已被秦皇截斷了……”
朱元璋長吁短嘆,顯是對應天頗為不滿。
緊接著他又道:
“初建國時,民生凋敝,山河殘破,困窘至極,無奈之下才擇應天為都。
但今時國力日盛,豈可一誤再誤!”
朱元璋籌算道:“往昔錢糧匱乏,日后定當漸趨豐裕。
番薯廣植之后,賦稅亦會增益。其他稅收制度,咱亦會持續革新。
再加上咱令沈家營商,還有你那商業區的收益,與海外諸國的貿易,以及殘元的歲貢。對啦,還有倭國的礦產……”
陸知白亦頻頻點頭,大明果真是愈發昌盛,越來越闊了。
如此而言,若諸事順遂,二十載之內,或許真能實現遷都。
陸知白略一思量,說道:
“遷,自是要遷的。南邊財貨阜盛,人口繁密,若是都城亦在南邊,那北邊便永遠難以發展了。
南北之間如隔鴻溝,遲早還會再次分裂。”
“但是……陛下,不論擇定何處,未確定之前,切切不可聲張,萬勿泄露消息。”
朱元璋抬目,望著他,滿臉疑惑:
“若不聲張,群臣如何計議?三人同行,必有我師,此事總不能咱等幾人率性而定。”
陸知白神色平靜,心中卻道:
現今老朱正值盛年,乾綱獨斷,看誰不順眼便懲處。
站在權勢巔峰,視眾人如草芥。
根本難以想象,某些人會有多大的膽量。
陸知白微微挑眉,說道:
“那就不議也罷。此等事情若商議,必然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難以抉擇。
陛下但下決斷,徑直施行便是,群臣難道還敢不從?那就把他換下去。”
朱元璋與朱標皆瞠目而視,詫異地望著他。
朱元璋更是啞然,放聲大笑起來,只覺有趣:
“你終究還是太過稚嫩啦。遷都這般大事,最好還是聆聽百官有何良策,集思廣益。”
但不得不說,陸知白所言,亦有其理。
朱標眉頭深鎖,在思索究竟何種見解更為妥當。
陸知白道:“遷都前期籌備漫長,并非旦夕可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