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知白趕忙否認:“兒臣沒有這樣想。”
然而,朱元璋卻不信。
他嘴角微微上揚,調侃的說道:
“你有沒有狀元之才,暫且不論,確有狀元之貌。
若是如唐宋時候一般,身著紅袍,騎著高頭大馬游街,那風光,當真是無限啊!”
他頓了頓,話鋒一轉:
“只是,這般太過招搖。咱覺著,為人還是謙虛些好……”
陸知白趕忙點頭回應:“兒臣也這般以為。”
朱元璋微微瞇起眼睛,眼中滿是笑意,緩緩說道:
“今科選中的這三個人,各有其獨到之處。”
“丁顯的平北之策,與咱心中所想不謀而合,深得咱意。”
“黃子澄提出的平定西南策略,亦是可圈可點。”
“至于練子寧,他對經濟之事,似乎頗有見解。而且,他對你也是多有贊美之詞……”
陸知白眨著眼睛,說道:“我并不認識他。他們都是國子監的……”
朱元璋深深地注視著陸知白,打斷他的話說:“俱不如卿!”
陸知白瞬間愣住,著實沒想到朱元璋會突然來這么一句。
他反應過來,趕忙說道:“陛下抬愛了。這三人皆是人中龍鳳,才智超群。兒臣若參加科舉,定然難以企及他們的高度。”
朱元璋聽后,哈哈大笑起來:
“你倒是有自知之明。即便你沒有當駙馬,想要成為狀元,也沒有什么可能。”
陸知白無奈地笑了笑,一時竟不知該如何回應。
這話可真是扎心啊。
他坦誠地說道:“陛下所言極是。兒臣在四書五經的研習上,確實還有許多不足……”
朱元璋擺了擺手,說道:
“多讀讀書,學問自然就精進了。關鍵在于,你年紀尚輕,歷練不夠。咱不會讓這樣的人年少得志!”
說罷,他輕輕嘆了口氣,接著說道:
“此次科舉,浙江那邊有個叫花綸的,才學確實出眾。讀卷官判做第一,咱一看他年紀太小,就特意壓了一壓。
等年紀大些也就明白了,什么狀元、榜眼,都是虛名罷了,往后的路還長著呢。”
說完,他看向陸知白,又補充道:“你比他還要年輕……”
陸知白再次被說得無言以對,思索片刻后說道:
“年輕確實需要多經歷些磨煉,不經風雨,怎長才干。”
朱元璋有意提點陸知白,問道:
“你屢次提議縮短科舉考試時長,咱都沒有允。你可知道是為何?”
陸知白心中已然有了答案,說:“此舉,想必是為了考驗考生們的耐性。”
朱元璋笑著點頭,肯定道:
“不錯。鄉試、會試,一下要連考九天!意志不堅、心性浮躁,亦或是身體文弱的,根本堅持不下來。”
陸知白拱手稱贊道:
“如此安排,實在是精妙啊!”
與此同時,陸知白又想起了另一件事。
之前,他趁著朱元璋心情不錯的時候,曾提過能不能不再吃咸魚了。
自從從倭國回來后,他每天都得吃三條咸魚……
然而,朱元璋堅決不答應。
雖說早早的解除了禁足,但在咸魚這件事上,態度十分強硬,絲毫不讓步。
陸知白自然明白朱元璋此舉,是想磨煉他的性子。
陸知白笑著說道:“可是,究竟多大年紀,才能稱得上成熟穩重呢?
難道要等到三四十歲,甚至四五十歲嗎?”
朱元璋哈哈一笑,說道:
“古人云,‘四十不惑’。一般而言,人到了三四十歲之后,才會變得穩重許多。你們,還是太年輕啦,咱不放心啊!”
陸知白笑著回應道:“幸好兒臣年輕呢,才有這機會能叫您一聲父皇……”
朱元璋聽后,臉上笑意更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