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聽聞朱標提及浦江鄭氏,腦海中瞬間憶起往事。
他瞇起雙眼,悠悠回憶道:
“咱記得前些年,胡惟庸那檔事兒,他們鄭家好像有人牽涉其中,結果兄弟幾個竟爭相領罪,甘愿赴死。
咱當時聽聞這般情形,真是震撼不已。
有如此高義品行,還怕他們會謀反作亂?咱不僅赦了他們的罪過,還點派一人,前往福建為官……”
朱標頷首,說道:“父皇所言極是。兒臣也是聽駙馬談及家族建設,當下便聯想到了鄭氏一族。
他們家自南宋傳承至今,歷經數百年而不衰,忠義傳家,當真是‘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家族得以綿延,這是他們自身修的福德……”
朱元璋亦點頭稱是,感慨萬千道:
“正是因為有這般忠良之士,才讓咱覺著這世間,也并非毫無希望……”
言罷,他陷入了沉思。
幾年前忙于處置胡惟庸案,朱元璋未曾深入思索這鄭氏家族厲害之處。
如今思量著貪腐之事,朱元璋也愈發感到,家族風氣的重要性。
畢竟,樹高千丈,葉落歸根。
一個人即便入朝為官,也終究難以割舍與家庭、家族的羈絆。
然而,思索間,朱元璋眉頭漸漸皺起。
這般龐大且井然有序的家族,倘若當真有心煽動當地百姓,恐怕會生出變故……
朱元璋低聲喃喃:“咱心里實在癢得很!
著人即刻傳口諭下去,宣鄭氏族長即刻進宮面圣!
對了,再讓他帶上幾名年輕才俊,還有他們家的章程,咱要好好考較一番……”
這道旨意,很快便快馬加鞭地送往浙江金華。
陸知白嘴角掛著一抹淡淡的笑意,同樣陷入了深思。
雖說洪武年間,鄭氏家族頗受朱元璋的信任。
可這個從南宋初年便開始傳承的家族,實際上,如今已顯出幾分暮氣。再過幾十年,就要寄了。
不過,鄭氏全族三百多年不分家,存續之久超過大明,已是相當厲害了。
朱元璋父子二人交談了好一陣子,對鄭氏的種種家規皆是贊不絕口。
朱元璋心情也舒緩了許多。
這時,他瞧見陸知白一副若有所思、似笑非笑的模樣,不禁眉頭一皺,問道:“你在笑什么?”
陸知白拱手說道:
“兒臣聽聞,鄭氏施行共財聚食之制,族中一切財貨,皆歸集體所有。
個人不得私自購置田產、積蓄錢財,日常開銷均由族中統一發放,六十歲以上的老者無需勞作,由宗族供養……
也不知,是真是假?”
以他看來,鄭氏內部的制度,這這這,不就是封建家族版的人民公/社嗎?
他們甚至還有類似計工分的勞作制度!
朱元璋聽后,沉吟片刻,手捋胡須道:
“如此說來,倒真是有點意思。
咱愈發想見見這個族長了,他們是如何做到這般井然有序的?實在令人稱奇啊……”
朱標也在一旁思索。
他一直有留意陸知白在皇家科學院的講學內容,也是越發曉得經濟的重要性,便問道:
“駙馬的意思是,鄭氏的種種規矩,皆是建立在這財貨制度之上?”
陸知白微微一笑,說道:
“此制度,無異于與人性中的貪婪較量。
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兒臣不相信鄭氏族人個個都是圣賢轉世,只不過,他們在竭力約束人性的陰暗罷了……”
朱標皺起眉頭說:
“若真是如此,這鄭氏的家規怕是難以全然效仿……畢竟,總不能讓全天下的家族都采用這般制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