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六年成書的《皇明祖訓·職制》規定:
“凡皇太子嫡長子為皇太孫,次嫡子并庶子年十歲皆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冊、銀印。”
也就是說,只要朱雄英到了十歲,便會被冊封為皇太孫。
這事放在以往歷朝歷代,多少有些不合禮法——
皇太子本就是儲君了,又冒出個“皇太孫”來算怎么個事?
太孫小的時候還好說,但要是長大了,有了別樣心思,朝中豈不是不得安寧嗎?
用現代人的視角看,這不是第一順位、第二順位嗎?
不能這么簡單類比,因為這要繼承的,是很特殊的皇位。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儲君有了兩個,哪怕是父子,也可能會打架的。
不過,“皇太孫”這稱呼雖不常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先例。
在漢人王朝很少見,倒是少數民族例子多些。比如金朝金熙宗完顏亶,元朝元成宗鐵穆耳,都曾經是皇太孫。
至于李隆基得武則天喜歡,朱瞻基得朱棣喜歡,等等,但沒有直接冊封。
而這些被明確冊立的皇太孫,共同的情況是——他的父親,也就是太子,都早早沒了……
太子沒了,但又需要一個皇位繼承人,皇帝不愿意選其他兒子,所以仍然選了太子的后代。
但誰敢跟老朱這么說啊?
老朱是誰?他才不管這些規矩不規矩的!
他自然有自己的考量。
《皇明祖訓》初版頒布時,朱雄英還未出生呢。
朱元璋就是要明晃晃地昭告天下:皇嫡長子這一脈,就是有特權!
甚至,早說得極其直白。
《皇明祖訓·法律》:“凡皇太子薨,并同母弟、或庶母弟,止許奉禮祭祀,不許窺伺大位。朝廷但有嫡長皇孫,當承正統。”
嫡長子的嫡長子,也早早的擁有特權,這就是為了強化嫡長權力,壓制藩王和宗室。
老朱真是個可怕的人。
當他寫下“皇太子薨”的時候,心里想的肯定不是朱標,而是后代可能有這種情況。
即便如此,也可以看出,他真是極度理性,心如鐵石。
……
于是,朱雄英的生日臨近,朱元璋早早就把這事兒記在心上。
九月底,他便下令,禮部開始籌備皇太孫的冊封典禮。
這么大的事,自然要嚴格遵循禮儀、儀軌,還得挑個最近兩年最好的黃道吉日。
欽天監負責定下吉日吉時——明年的三月十六,正是春暖花開、萬物向榮之時。
禮部負責擬定儀式流程。
工部監督打造禮服、器具。
戶部則先批預算、撥錢糧,待典禮結束后,再對賬核銷。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只待來年。
日子一天天過去,洪武十六年的秋,大體還算平穩。
只是天氣漸涼,寒意一日重過一日。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陸知白正坐在戶部值房里看書,手上拿著一個翻白眼、畫風與周圍格格不入的咸魚玩偶,把它兩個魚鰭捏來捏去。
一個小書吏匆匆進來,遞上一份文書,低聲道:
“侍郎,近期戶部事務進展已整理完畢。尚書大人請您去御前匯報,他正在核對賬目呢……”
陸知白接過文書看了看,確認無誤后,便起身整理衣冠,悠悠面圣刷臉去。
今日倒是巧了,太子朱標也在御前,似乎剛來不久。
陸知白便笑著向他們爺倆行禮。
朱元璋見他進來,看了一眼,隨手抽出一本奏疏,與朱標說:“曹國公病了?什么時候的事兒?”
朱標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關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