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當以穩定國債兌付為重,切不可因修路而動搖國本……”
陸知白心中明白,這是求穩的辦法。
這條水泥路,現在看來就是一個大坑,花費巨大。
萬一真的持續投入,成了虧本買賣,那當然是有人要背鍋。
工部尚書薛祥也附和道:
“滕尚書所言極是。修路雖利在長遠,但眼下國庫壓力巨大,不如暫緩,待財政寬裕,再行續建……”
部門老大都表態了,自然是有人跟著附和。
朱元璋微微點頭,卻并不表態,目光轉向陸知白,問道:
“廣智侯,修這條路,是你一手推動的。
你之前說‘要致富,先修路’,如今路都修了一半,富,又在何處啊?”
陸知白從容拱手答道:“陛下,修路工程雖未完成,但帶動效應已初見成效。
從應天到鄭州的路段,已使得南北貨物流通加快,沿線城鎮商貿活躍,百姓收入也有所增加。收取的過路費,雖然不多,但勝在細水長流。
只是,這些效益尚未形成體系……臣正準備上書詳陳。”
朱元璋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一絲不耐:
“咱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大效果,不是這些小打小鬧!”
陸知白便說:“據臣所知,江南這一帶的水泥路,得到較好的利用,帶動了沿線經濟發展。但是越往北,效果就越差……”
“咱就直說了,”朱元璋也不與他們廢話,“這個路修好之后,南北通暢,確實是咱希望的。
但是花銷又太多了。你們覺得,如何能盡量的兩全其美?”
既要,又要。
殿內一片沉默,眾人面面相覷,無人敢輕易開口。
思量一陣,工部尚書薛祥小心翼說道:
“陛下,應天到西安路途遙遠,一直以來,修路工程都是分段進行。
如今從應天到鄭州,已修了一千里,堪稱前所未有的壯舉了。
不如,第一階段就此結束,待日后國庫充裕,再行續建?”
陸知白一聽,就笑了,問道:
“國庫什么時候能充裕?國家這么大,每年都有這樣那樣的花銷。但收入渠道也就那些,又沒有什么本質的提升……”
薛祥有些無語的望著他,說:“有些花費,是因為工程,造完了不就好了嗎?”
陸知白卻不贊同,說:
“發展帶來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解決。第一要義是發展。
就好比給一百個人分餅,怎么分配固然重要,但想要都吃飽肚子,還是得把餅做大一些……”
朱元璋聽了這話,略一思索,就皺起眉頭來。
陸知白這話確實是有理,可是自古以來,朝廷收的稅不就是那些花樣嗎?
想要有更多收入,那就得靠鹽鐵茶壟斷,以及與外族貿易了。
草原,高麗,西南各族,乃至海外……
所以,朱元璋就知道,陸知白心里還是惦記著開海呢!
陸知白微微嘆氣,說:
“但是現在,確實條件有限。就好比一個人,他原本有一百斤的力氣,卻只能發揮出了五十斤。
我們要做的就是鏟除流通環節的障礙,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
薛祥已經放棄了勸說,道:“好吧,看來侍郎確實是已有成算。”
滕德懋頷首,說:“從江南的賦稅數據看,這條路,確實帶動了兩旁的工商業。
但這收入,無法和支出相比。那就聽陸侍郎說一說,如何用這路致富,再來決定要不要修,怎么修……”
朱元璋點了點頭,沉聲道:
“咱就是這個意思。能不能學學那些鐘塔,讓富戶都積極參與?”
鐘塔的試點工程,倒是有條不紊,效果顯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