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和高麗交界這一帶,情況復雜。
本身就是兩國邊境,當地又有諸多少數民族。
大明雖在遼東建立了諸多衛所,但那邊多山地,氣候寒冷,想要往高麗那邊推進,也遭到一些阻力。
所以,還是要把現有的衛所管控好。
前一陣子,蓋州衛指揮使上書說自己生了病。
朱元璋在考慮,萬一此人病重,派誰去接替。
……
正月二十。
春寒料峭,晚上,陸知白正在書房,長隨忽然送來一封急信。
信是他在鄭州的學生王青山所寫,字跡潦草,顯然是在匆忙中寫就。
陸知白看過之后,眉頭微微一挑,倒有一絲意外。
原來開年之后,修路的工地上工人不足。
有許多民夫和工匠,做了逃工。
甚至有的人原本已經來了,但抵觸情緒強烈,又偷偷逃跑。
現在天氣冷,修路是困難的,但可以準備材料。
王青山說:
“有人暗中煽動,說國庫沒有錢了,很快連每天的口糧都發不上,這路還要修三四年,種不了田,還得自帶干糧……”
陸知白閉著眼睛思索,微微一笑。
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突然的變故,背后必定有人指使。
“妙啊,一石二鳥之計……”
看起來是針對修路,但實際上謠言既然是“國庫沒錢”,那么其實針對的是國債兌付!
但如今,修路也受到了影響。
修路工程是他一手推動的,從應天到西安的水泥路,不僅是南北交通的紐帶,更可以極大的促進大明經濟發展。
然而,工程浩大,耗資驚人,如今又遭遇勞工抵制,若不能及時解決,只怕前功盡棄……
陸知白隨后就凝神思索,該如何應對。老朱很快就會過問此事的。
朱元璋得知消息也很快。
第二天下午,就叫了一批人召開經濟工作會議。
武英殿內,地龍暖熱,卻驅不散殿內凝重的氣氛。
朱元璋端坐于龍椅之上,目光如炬,掃視著殿內的群臣。
戶部工部的尚書、侍郎、郎中、主事,以及都察院度支監的官員們,分列兩側,個個神色肅然。
朱元璋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透著威嚴:
“咱近日盤查國庫,照眼下的情況,國債兌付還是有點壓力。
誰知道岔子出在別處,修路的工程,民夫逃工,謠言四起,說什么國庫沒錢,連口糧都快發不上了!”
在場的有些人,還是剛聽說這個事,神色頓時更加凝重了。
有些人暗暗的看了陸知白一眼。
朱元璋的手指在桌面上敲得噠噠響,說:
“國庫有些吃緊。當務之急是削減開支,暫停一些沒那么緊急的工程,來緩解壓力……”
他的神情倒沒有異樣,因為這種緩工的事情,實在是司空見慣尋常事。
這三年間,修路的規模,已經縮減了一次。
“工部,回去了好好查查,有什么項目能停或緩的。這都是為了籌備國債兌付。
咱實在不愿為此事加印太多寶鈔,導致寶鈔貶值!這樣的事,有一就有二,豈不是會滋生更多問題?”
工部尚書薛祥,拱手應是。
有些老臣垂眼盯著自己的鞋尖,心中卻在想,到底是為了國債還是想要籌備軍費?不會又想備戰吧……
朱元璋接著說:“還有修路這事,一看這三年的總支出,著實令人嚇了一跳!”
他眉頭微微皺起,明顯有些不滿。
眾人都在察言觀色,飛快的揣摩圣意。
戶部尚書滕德懋看了陸知白一眼,道:
“陛下,臣以為,既然國庫吃緊,修路工程耗資巨大,不如暫緩,待財政寬裕再行續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