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點頭:“娘,孩兒今日一早去見了那位,您這些年少受父皇恩澤,后宮雖然太平,但總會有一些奴才們看不起主子。”
“孩兒求過那位,娘以后若真遇到什么困難,可央人出宮去求他,他一定不會放手不管的。”
張美人點頭:“嗯,娘親知道。”
“最是無情帝王家,孩子,娘幫不了你什么了,以后的路你要自己走,自己判斷。”
朱權點頭:“孩兒明白。”
張美人嗯了一聲,“早些去休息吧。”
寧王點頭。
張美人看著寧王離去的背影,有些欷歔,眼眶有些紅潤。
……
翌日一早,依舊春光明媚。
古人說灞橋折柳,唐時有折柳送別的習慣,而灞橋位于大唐城外古道上,久而久之灞橋折柳就延伸出送別的含義。
大明沒有灞橋。
通淮門的古道涼亭內,朱雄英身后站著廖家兄弟。
涼亭內的石桌上,放著一壺酒。
城門內,禮部官吏將寧王的馬車送到通淮門外。
寧王早早就注意到官道上的朱雄英,示意車隊在官道上稍等,自己便撩袍去找了朱懷。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朱雄英笑笑,“這兩句詩聽起來有些離別愁緒,說出來到別有一番滋味。”
寧王也跟著笑:“不用勸酒,我喝!”
說著,寧王端著酒杯,自顧自仰頭灌了一口。
朱雄英就目送寧王上了轎子,目送車隊和隨從,逶逶迤迤的漸行漸遠良。
直到再也看不了了,朱雄英剛要準備回去,眼睛突然瞇了起開。
前方官道上,一批批馬車和成群結隊的馬匹,正氣勢磅礴的朝通淮門而來!
這群人的打扮……更多的,像是蒙古貴族!
……
與此同時。
蒙古使臣們望著這漢家之地,瞪大著雙眼,看著應天城繁華街頭上的人群,如異國商販、佛道僧尼、異國使者、文人騷客、千金小姐等如過江之鯽一般喧囂繁華。
除此之外,一列列工藝極高、鱗次櫛比的江南建筑,更讓他們應接不暇、目瞪口呆!
應天城的一切,都讓這群蒙古使臣心中產生久久的震撼。
誰都會忍不住來一句“長生天”!
長生天是他們的信仰,這是他們此時對應天城最崇高的敬意!
……
皇宮,武英殿內。
小朝會還在進行。
朱元璋交待完接待帖木兒汗國使臣的事后,便叫出傅友文。
“你是管著咱大明銀子的。”
“你告訴咱,去年的秋收稅銀,現在收的怎么樣了?”
傅友文心中有些忐忑,這些日子老爺子時不時就會帶朱雄英出去,誰知道又會遇到什么讓老爺子不稱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