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點15分,警校生們圍著篝火,將毯子鋪在草地上,頭頂著星光沉沉睡去。
“他們簡直是怪物……”安德烈咂了咂嘴,帶著這么多行李,還能跑這么快!
一個小時后,警校生們則在16公里外的一條小溪邊停下,在設置好警戒之后,原地點燃篝火,熱起了隨身攜帶的干糧。
人可以背十幾磅干糧勉強支撐,總不能讓馬匹也馱著上百磅草料吧?
“也就是說,他們隨身帶了超過15磅的食物?”安德烈驚訝地看向斥候,“加上武器彈藥和被褥,豈不是有近35磅的負重?”
又一天之后,那傳令官返回,還帶來了一名警校的教官。
通常人們都覺得軍隊的糧草主要是人吃的糧食,而實際上,后勤輜重當中的大頭卻是馬匹的飼料。
安德烈差點兒被氣笑了:“您是說,從農戶那兒劫掠是標準補給條例?”
“不,您恐怕誤會了。”教官忙道,“我們的征糧官都是付錢了的,甚至略高出市場價。”
他沒說的是,如果不是眼下各地都缺糧,補給條例要求士兵的口糧都可以就地征集。
安德烈擺手道:“您這就是作弊,如果打起仗來,您的部隊也不攜帶糧草車,全靠購買農戶的糧食?”
教官認真地點頭:“是這樣沒錯。不過我們有時也會打些野味來作為補充……”
“太可笑了,這樣的補給怎么能可靠?如果附近沒有農戶呢?”
“您說的情況恐怕不存在,放眼整個歐洲,哪里會找不到能征糧的村落?再說,士兵們也攜帶了應急的口糧。”
“這……”安德烈頓時愣住了。
對啊,就算貧瘠的瑞士、匈牙利南部之類的地方,想要找到能養活幾萬軍隊的村落也不是難事。
這樣豈不是就能甩掉大量笨重且容易受到攻擊的后勤車輛,令軍隊變得輕便而迅捷了?難怪警校的人開拔以及行軍的速度會這么快!
其實這就是約瑟夫從拿皇那里抄來的“就地征糧”后勤模式。
后來的拿皇能夠縱橫歐洲所向披靡,其中有一半的功勞是要歸于這種獨特的后勤機制。
眾所周知,打仗,尤其是大國之間的戰爭,左右勝敗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后勤。甚至有極端的說法,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拿皇創造性地摒棄了歐洲貴族軍隊慣愛的大量輜重車,不許軍官攜帶笨重的享受用品【注1】,甚至連帳篷這種使用費時,攜帶麻煩的東西都丟掉了。吃喝全靠沿途村落,雨雪實在太大,無法露天休息的話,士兵也可以借用村里的房舍。
消耗的物品按價付錢給農戶就行。這樣花的錢,甚至會比不遠千里運輸糧草要少得多,而農民得到的補償卻會更多。
至于在國外打仗,軍隊的花費可能就更少了。
當然,這種模式說起來簡單,但實施起來還是需要一整套科學的操作模式的。
例如征糧官要具有相當的專業素養,知道哪里能找到糧草,又如何跟農戶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