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量紅衣的瑞士衛隊環繞的法軍戰地指揮所。
約瑟夫默默記下貝爾蒂埃的一系列命令,或許不久的將來,他自己也要進行同樣的指揮。
約瑟夫見傳令官快步跑開,拿起之前做的戰場筆記對照一番,確認了炮兵陣地的位置,舉起望遠鏡看了過去。
望遠鏡的物鏡中,出現了1公里外的小山坡上那兩道十來米寬的胸墻。此時,正有5門8磅炮靜靜地匍匐在那后面,顯然炮兵們還沒接到命令。
按照約瑟夫所帶來的“大炮群戰術”,此時近衛軍團帶來的所有重炮都集中在這個炮兵陣地上了。
眼下,歐洲軍隊普遍將大炮編入步兵團里使用。炮架在步兵陣地附近。作戰時往往數百米才有一門大炮。這樣雖然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對敵軍造成殺傷,卻始終只能作為步兵的輔助火力。
而拿皇的“大炮群戰術”就是將所有火炮集中起來,由軍團長統一指揮,用最大的火力猛轟一個目標,以求將其快速擊潰。
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遭到重點轟擊的敵軍陣地一旦崩潰,就會成為法軍撕開其陣線的突破口。效果遠比之前慢慢消耗敵軍正面要好得多。
過了大約半分鐘,約瑟夫終于看到炮兵連連長接到了命令,讓身旁的旗手舉起了準備射擊的小旗。
目標位置早已確定。各門炮的炮長大聲催促著士兵。很快便先后完成了射擊準備,肅立大炮的側面等待命令。
炮連連長轉頭說了些什么,旗手隨即打出自由射擊的旗語。幾門火炮立刻噴吐出熊熊烈焰。炮身猛地向后一頓。火炮陣地瞬間被濃煙籠罩。
過了幾秒,那如同滾雷般的炮聲,才自遠方傳入約瑟夫的耳中。
他轉動望遠鏡,就看到對面位于低處的阿爾巴尼亞雇傭兵陣地北側如同被野牛闖入的麥田,瞬間倒伏了一小片,地上隱約還能看到血跡。
那可是兩三公里外的景象,軍陣中的“一小片”往往就有二三十人之多。
主要是忙著整隊的雇傭兵站得太過密集,而近衛軍團炮兵運氣也不錯,第一次校射就直接命中了目標,造成了大量傷亡。
一旁的貝爾蒂埃顯然也看到了這個戰果,小聲嘀咕著:“打得不錯。”
不到一分鐘后,5門大炮再次發出怒吼。
和影視劇中常見的萬炮齊發的景象大不一樣。4000多人的近衛軍團一共也就帶了6門大炮,其中還有一門是后備隊的四磅小炮。
以這個時代的野戰后勤能力,這就是保證火力的前提下,部隊所能攜帶大炮的最高比例了。實際上,影響炮兵火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彈藥的數量。
只要能保證大炮持續不停地輸出,5門八磅炮所能造成的殺傷就已經非常恐怖了。而即使帶上更多的炮,如果彈藥被快速耗盡,那炮也只不過是鐵疙瘩罷了。有多帶一門炮的運力,還不如多帶百十發炮彈。
八磅的鐵球呼嘯著鉆入阿爾巴尼亞軍中,又犁出了幾道長長的血溝。
那周圍還正在整隊的雇傭兵立刻陷入了混亂——不論軍官怎么喝罵,士兵們都只顧著四處亂跑,或者嚇得呆在原地發抖。整個阿爾巴尼亞軍的左翼頓時少了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