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了片刻,氣球吊籃里的偵察營軍官操作著類似沙普信號塔的升降桿,向地面發出了一連串的信號。
參謀從地面接收組那里接過譯文,轉身向莫羅道:“將軍,和您預料的完全一致,在東北方向3公里外發現敵軍,大約2萬6千人。”
莫羅判斷維爾姆澤在遭到突襲之后,多半會向聯軍主力求援,他就是沖著這支援軍來的。
而卡爾大公根本沒有想到,昨天還在40多公里外襲擊維爾姆澤左翼的法軍,今天早上就會突然出現在他和維爾姆澤軍團之間的位置。
莫羅當即撥轉馬韁,率軍朝目標趕去。
一支特殊的騎兵隊伍按照既定作戰計劃脫離了大部隊,以極快的速度奔向奧地利援軍。
這隊“騎兵”有4千來人,卻只騎了兩千匹馬。為了減少馬匹的負擔,所有士兵的身材都不高,且體重嚴格控制在60公斤以下。
是的,這就是法國二次軍改之后新增的騰躍兵部隊。
他們只需要很少量的戰馬,就能達到接近于騎兵的機動速度,用來進行快速攔截,以及包抄突襲非常合適。
3個騰躍兵營一直繞到了奧地利援軍的東側一公里處,這才下馬開始列隊。此時他們的坐騎已經累得幾乎要站不穩了,不過騰躍兵也并不依靠馬匹作戰,所以可以最大限度地壓榨馬力。
負責增援維爾姆澤的奧軍指揮官登內菲爾德男爵還在催促士兵加快速度,突然有驃騎兵返回報告:“將軍,前方發現敵軍防線,大約有四五千人。”
登內菲爾德男爵頓覺一陣頭大。
他在前幾天的聯軍作戰會議上還聽總參謀長韋羅瑟提到,最近德意志中部到處都有法軍出沒,沒想到竟然都跑到這里來了。
好在只有幾千人而已,迅速擊潰他們就行。
但抵達拜羅伊特的時間就要因此推遲了。他呼了口氣,命令前軍立刻對法軍防線發起進攻,而后又派驃騎兵繞向其左翼,。
半時后,奧軍的大炮開始發出轟鳴。
登內菲爾德男爵正在為天黑之前趕不到拜羅伊特而心煩之際,就感覺大炮的聲音似乎有些不對。
他轉過頭去,皺眉。為什么側后方會有炮聲?
他猛地一個激靈,對一旁的參謀大喊:“敵襲!”
法軍那邊,熱氣球又升了起來,隨時為己方的大炮進行校射。
奧軍的后隊被身后呼嘯而來的炮彈打得猝不及防,僅僅五六分鐘的工夫,地上便已出現了二三百具尸體。
等到登內菲爾德轉身防御的命令傳來,奧軍軍官已經無法約束自己到處潰逃的士兵了。
莫羅根本沒給奧軍留任何的反應時間,內伊和南蘇蒂隨即指揮兩支沖鋒縱隊,伴著炮聲從西、南兩個方向迅速襲向敵人。
奧軍的戰斗力原本就遠遜于法軍,此時又遭到莫羅的優勢兵力突襲,幾乎是稍一交火就開始崩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