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兒胡同,四合院2號跨院內。
王可一試,果然如張龍所說的那樣。
花池子就是采用榫卯結構拼接,上面的石板面與底座石墻有卡槽。
不能上下掀起來。
只能從活動的石板處左右平移拿起來。
而王可最初掀起的活動石板就是唯一的開口,不拿起來這塊石板,其他的石板都被卡住,根本就無法打開。
所以,時也命也。
如果之前不是用腳正好踩到這塊活動的石頭,他就不可能發現里面的藏寶。
其他石頭都是紋絲不動,非常牢固。
有了這個發現之后,后面的事情就簡單啦,只需把兩邊的石板朝著開口處平移,再搬開就可以了。
接下來,王可給幾人做了一下分工。
隨后,便帶著李子興、宋亮等保鏢人員開始行動起來。
過程也是一波三折。
本來還以為里面都是黃金,但把第一個石板。
這一下子,直接把王可給整愣了。
黃金和白銀的價格可是差了近百倍。
按照如今黃金的價格每克三百多,而白銀每克卻還不到四塊錢呢。
如果花池里面只藏有十幾根黃金。
那和他心里的預期可差太多啦。
即使算上這些“大黃魚”的收藏價值,但數量有限,也值不了多少錢。
王可起身讓開位置,對著李子興等人安排了一下。
“黃條和銀錠拿出來分開放吧,看看里面究竟還有什么東西,注意要小心一點,不要弄出什么大動靜。”
也逐漸消散。
所以,也不想親自動手往外拿東西了。
李子興等人聞言點點頭,輕聲應了一句。
對于老板的顧慮,他們當然也明白,肯定不想讓別人看見或知道。
但對他們的信任,也讓他們內心很受用。
這種藏寶的事,可輕易不會讓人知道。
隨后,他們戴著手套,拿著工具小心翼翼地干活。
他們沒有一次性把所有石板拿開,而是從中間開始慢慢往兩邊挪著往外拿東西。
……
隨著挖寶時間的推移。
銀條和銀錠是越來越多,但金條還是一開始發現的13根,體積有大有小。
看上面的文字顯示是民國時期的黃金。
根據王可提前了解的資料。
當時的中央銀行,將開采和兌換的黃金統一澆鑄,做成一兩、十兩重的金條,然后運到各地去通兌和備用。
這其中,人們把十兩重的叫“大黃魚”,一兩重的叫“小黃魚”。
所謂的“黃魚”金條,實際上是一種純金條,形狀基本是長方形,長度約為15至20厘米,寬度為3至4厘米,厚度約為1至2厘米。
這些金條的外表顏色明顯,金黃色的光澤十分明顯,而且質地堅固,不易被損壞。
當時這種“黃魚”金條的商業價值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