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公眾評論的言論很偏激,不乏對王可進行陰陽怪氣、惡意揣測的。
甚至還有道德綁架讓他捐款的。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也愈發提升。
因為財富分配不均加劇了社會矛盾。
低收入群體與富人生活方式的對比很容易引發嫉妒和不滿。??
而且公眾對資本剝削的認知加深,還有媒體對富人奢侈生活的渲染也放大了負面情緒。
所以,“仇富”的現象也是免不了的。
大部分群體的情緒反應,本質上是針對財富獲取方式的不公,反感貪腐、違法或剝削行為,而非合法致富和財富本身。??
還有一少部分偏執的人則是心理扭曲,既無知自私,又自以為是。
我是窮人,我說什么都有理。
而你是富人,你做什么都是錯的。
典型的“我弱我有理,你強你活該”的奇葩論調。
在他們心中,富人的財富也好、社會資源也好,都是通過一些非法途徑得來的,仇富是理所應當,就應該仇視一切富裕的人。
這是因為類似的陰暗想法可以讓他們的內心達到一種平衡。
總之,很多比較富有又會追求一種精致生活的人,最容易招致這些仇富的人的怨恨。
究其根本是他們辛辛苦苦為了生計奔波,別人卻能輕松實現經濟自由,可以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種反差令他們難以接受。
在這樣一些人眼中,生活只有和他們一樣辛辛苦苦才是正常的。
而那些開豪車住豪宅、有錢買買買和享受生活的人,都是竊取了別人果實的“罪人”。
王可無疑就是戳中了這些人的痛點。
這類人心里很偏激,也很陰暗,憑什么你生活的比我好?
你憑什么能賺那么多錢?憑啥那么優秀?
為富不仁、貪圖享樂、紙醉金迷……財富肯定有原罪。
國內還有那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你竟然花費十幾億買游艇只為了自己享受。
不過,這些站在道德制高點對“王可”口誅筆伐的人還是少數,大部分公眾都是看了表示很羨慕,好奇圖個開心。
“仇富”的本質還是愛富。
這里的仇是手段,愛才是目的,對別人擁有財富是仇,對自己擁有財富是愛。
對自己和對別人標準不一,典型的雙標。
關于國內網上發生的事,王可他們出海度假都是不知道的。
一行人都在開開心心地吃喝玩樂。
直到下午,網上媒體的有關報道到了一定熱度和影響。
王可接到了助理柳茵的電話,聽完才知道自己又被人給曝光了。
“行,我知道了,順其自然吧,網上的新聞層出不窮,過段時間熱度就慢慢下去了。”
雖然有點無奈,但也無所謂啦。
很多事情終究是紙包不住火的,自從他出現在公眾面前,后面自然就躲不過去。
柳茵聞言應了一聲,接著又說了一些其他的情況。
王可聽了表示道:“嗯,我知道了。”
后面沒什么事就掛斷了電話。
然后拿手機看了一下網上關于他的媒體報道和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