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車里沒有人在說話,心思各異,全都在想著這個傳了出去足以令整個世界震驚的消息。
直到日落時分,馬車停在了儒山腳下。
眾人下車,梁借也收回了維持馬車的力量,被夕陽一照,烏黑的馬車就隨之蒸發干凈。
這是李子冀第一次來儒山,也是在場很多人第一次來儒山。
面對著這座天底下文學的第一圣地,每個人的心里都秉持著最基本的尊重,儒山誕生過很多了不起的人物,這些大儒們尊敬道理,實踐道理,他們走在眾生之前,他們為蕓蕓凡子開智。
“這里的文學氣息還真是濃郁。”崔玉言望著儒山山腳下幾乎數不清的讀書人,看著那些因為某一篇文章,或者因為糾結于某首詩里的一個字眼而爭論的面紅耳赤的讀書人們感慨說道。
對于這里的人來說,最讓他們感興趣的不是誰的修行境界更高,而是誰又做出了一首好詩,就如同白玉城中的氛圍,一般無二。
身為無數讀書人心目當中的圣地,每天都會有不同的讀書人從世界各處走來,同時也會有人心滿意足的離去,這些人當中未必全都有修道天賦,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對于文學的熱愛是絲毫不差的。
放眼望去,這都是很純粹的一群人。
儒山雖然是一座山,但不只是一座山,山腳下連綿不斷的學宮搭建,甚至可以說形成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市集,你能在這里買到所有的日常所需,也能用自己做出來的文章詩詞換取銀兩。
山下像是俗世,山上則是儒山真正的修行之地,一道石階直通山巔,兩側青樹上稀稀拉拉掛著寫好的詩詞文章,就和題詩樓差不多,只有真正得到認可的好詩詞好文章才夠資格掛在上面。
若是有人寫了一首普通的詩詞趁著半夜無人掛上去,也許短時間里不會被發現,可時間長了被人看見,覺得不配掛在樹枝上,伸手就會撕扯下來。
這里幾乎三天一小會,五天一大會,是讀書人真正能夠得到認可,得到精神愉悅的圣地。
大儒梁借微笑的看著這一切,對著身旁初來乍到的李子冀等人解釋道:“這些人未必全部都是我儒山弟子,但只要他們熱愛文學,喜歡文學,來到儒山我等便不會拒之門外。”
的確,山腳下的人雖多,可還是能夠在其中清晰看見不少身穿儒山衣服的弟子混跡其中,同樣因為某個不同的看法而爭的熱鬧。
“是梁先生,你敢不敢和我去找梁先生裁定?”
山腳下,兩個爭執不停地讀書人剛好看見大儒梁借出現,當下就是一瞪眼睛。
“去就去,有何不敢?”
李子冀等人的目光也被吸引了過去,正所謂入鄉隨俗,既然來到了儒山,那當然要感受一下儒山如此濃烈的文學氣息。
爭執不停走過來的是兩個青年,看樣子大概是二十七八歲不到三十歲的樣子。
其中之一身上穿著象征著儒山弟子身份的儒衫,修為是第三境,一只手拎著另外一個人的衣領,氣勢洶洶的走了過來。
另外一人只是個普通人,衣衫樸素,顯然并沒有修行天賦,但此時此刻面對儒山弟子在氣勢上卻是絲毫不落下風,瞪著眼睛罵道:“等一會兒梁先生開口,我倒要看看你還能如何狡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