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誤診
北方有句俗語說:“霜降見冰碴兒。”一進十月,京城寒意已濃。
如果按照清時的制度,十月初一生火爐,要到第二年二月初一才能撤火。
進入農歷十一月以后天氣更冷了。
小院兒是有單獨廚房的,在廚房里生火做飯李平安夫妻兩個的住處也不會熱,徐氏就和李平安商議著要不要給他們建一個炕,睡在炕上他們就不會覺得太冷。
李平安也覺得應該想一點兒辦法了,否則,就算是夜里蓋三條棉被還覺得有些寒冷,那是不行的。
“媽,咱們別在屋里燒炕,我還有別的辦法!”李平安說道。
這段時間李平安可是經常去藥物研究所和劉御醫那些人學習中醫,還經常在一起探討研究改良速效救心丸的事情,當然,有時候劉御醫可也他說過一些別的,還談到了王公貴族府邸里的人怎么在冬季里御寒。
舊時最講究的王公宅邸,在四圍的游廊底下都是中空的,有如現在的地下室,上房走廊左右各砌個爐炕,實際地下是一條四通八達的火道。
正房兩邊各砌有一座或數座燒煤的火池子,燒起煤后,正房、套房、東西廂房都感覺到溫暖如春,燒一次煤碳,能暖和上十天半個月之久。
凜冽的嚴冬燒個三兩次,就可以熬過最冷的三九天,放在屋里的香櫞、佛手、水仙、臘梅,均能提早開花,比暖洞里的,還開得茁盛。
不過燒一次地爐,耗用煤炭不少。
解放后一些這樣的府邸都分給老百姓了。
不過雖然煤便宜,可也花費不菲,所以有條件的大院兒除非家有喜慶大事,誰家也舍不得輕易點燃火池子來暖冬的。
相比這種特意建火道的院子,李平安的小院兒有天然的優勢。
小院兒底下就是一個巨大的地下室,四通八達,絕對可以保持熱量的流通。
這不就是火到嗎?
要是在上面建幾個或火池子他們住的正房會不會溫度高一點兒?
“你,你想怎么做?”徐氏聽了兒子的想法以后覺得有些希奇。
秦淮茹也將注意力集中在丈夫身上,想聽他解釋。
“這個.。”李平安思索著說道:“我想將廚房的煤爐換了,做一個大一點兒的地爐就能往下疏通熱量,正房兩邊在建兩個火池子,看情況吧,如果地爐不能保證正房里的溫度就將左右兩邊的火池子也點起來!”
這個主意還不錯,至少不用擔心屋子里有煤氣。
不過。
秦淮茹還是擔心的說道:“如果是這樣,咱們地下室里的糧食和地上的槐樹和棗樹有沒有問題呢?”
她最擔心的卻是糧食,其次才是地上的那幾棵樹。
“沒問題的!”
“這樣干燥、溫暖的環境更加有利于糧食的保存,至于你說的那些樹,經過這么長的時間我也弄明白了地下室的構造,槐樹、棗樹都種植在中間道路兩邊,底下應該是都沒有挖通的,都是實心的土壤,只是在正房外面、大門處的地下室是連通的,應該沒什么問題。”李平安說道:“糧食不會有問題,那幾棵樹應該也不會有事兒!”
糧食都在隨身空間里。
地下實驗室的東西都被搬走運到了京城醫大那邊,下面就算是炎熱一點兒也沒關系。
至于那十棵樹,當初小鬼子建造地下室的時候還是頗費了一番心思的,地面上種樹的地方都沒有徹底的挖開。
丈夫如此說。
秦淮茹再也沒有異議。
“那煤炭呢?”徐氏問道:“是不是要用到很多煤炭?”
“嗯!”李平安說道:“整個冬天最少也要用三四噸甚至更多的煤炭吧!”
徐氏還是有些心疼的,不過一想起兒媳婦懷孕了,按照兒子這樣的做法整個冬天也就是多出丈夫一兩個月的工資而已,她也就不說什么了。
李平安和父母一起在廚房里建了一個大一點兒的地爐,爐子直接建在地面上,熱量可以通過地面傳到地底下,廚房是和正房李平安夫妻兩個的臥室挨著的,又在正房和兩廂廂房之間建了兩個大的火池子。
之后就是買煤炭了。
煤炭,自然都在煤鋪買。
當時的煤鋪,遍布京城的大街小巷。
煤鋪一般都是屋子小,院子大,煤末子堆積如山,還得有空地堆黃土、搖煤球、堆煤球、曬煤球。
這個時候土地不十分值錢,要是放在后世李平安所處的時代誰還開得起煤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