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還有一筆豐厚的稿費,完全可以幫著李平安照顧好秦淮茹。
八級工資制是建國初期在我國企業工人中實行的一種工資等級制度,按照生產勞動的復雜程度和技術的熟練程度,將工資分為八個等級。
建國第二年,東北人民政富發布《關于調整公營產業工人、技術人員工薪及改行八級工資制的指示》,實行“八級工資制”。
第三年,東北又將工資標準改為五類產業,此后工資標準、產業分類曾有多次調整,而八級工資涉及的等級制度沒有根本改變。
建國第四年開始,東北地區乃至全國,工資管理工作移交勞動部門負責。
今年年中,國務院全體會議第32次會議通過《關于工資改革的決定》,指出:“為了使工人的工資等級制度更加合理,各產業部門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和修訂工人的技術等級標準,嚴格地按照技術等級標準進行考工升級,使升級成為一種正常的制度。”
這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次改革,它奠定了此后長達三十余年之久的勞動工資制度的基礎,同時對郭嘉“吏制”產生了深刻影響。
從此“級別”成為國內除農民以外各類社會人群經濟生活排序的重要標準。
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原勞動部在廣泛調查和充分論證基礎上,組織國務院45個行業主管部門進行了第三次技術等級標準修訂工作,初步解決了部門間工種交叉重復的問題,將近萬個工種合并為4700多個,并頒布了我國首部《工種分類目錄》,簡化了等級結構,將傳統的八級工制度改造為初、中、高三級工制度。
至此。
八級工工資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工資待遇差距越來越大。
就八級工工資制度而言。
從工資上看,八級工也僅僅是一級工的三倍左右。
可是。
除了最開始進行考級那批人有豐富工作經驗做后盾可以連續不斷的在幾年內突破到八級工,一般的一級工想要成長成八級工最少要十幾年的時間,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可能成為七八級工。
這種情況下,貧富差距不可能拉大。
甚至。
從一開始八級工制度就一直飽受爭議,并不是認為勞動人民得到的工資太多,而是認為知識分子得到的工資太多了。
很多技術人員,他們大多不直接創造價值,憑什么成為八級工甚至是工程師,拿那么高的工資?
八級工制度確立之后工人們考級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拿扎鋼廠來說。
每天想要進行考級的工人不計其數。
劉海中也是一個熱衷于考級的人之一。
經過幾次失敗。
劉海中終于成了七級工,每月工資八十七塊錢。
劉海中成為七級工以后自然是很高興,自己還沒有發工資,他就給兒子劉光齊郵過去三十塊錢。
不過。
就好比是石沉大海一般,劉光齊沒有任何回音。
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劉海中又到郵局去查證,得知劉光齊已經收到錢了,只是沒給他回信兒。
劉海中想了很多天也沒有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最后只能認為兒子學業太重,學習太忙,沒時間給他回信。
只能等幾個月以后兒子放暑假回家以后再了解情況。
內心之中。
劉海中也是很失望的。
就算是再忙,給他寫封信很難嗎,能浪費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