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細究動機大綱出爐
陳一鳴把“敦刻爾克版半島戰爭”給二大爺簡要描述了一下,果然發現后者的眉頭緊緊地擰起。
好一會兒他才開口說道,“天上飛的,地上跑的,你這個備選方案,場面還真是不小。”
陳一鳴弱弱地補充,“馬叔,你想要海上飄的也可以有,我方殲擊機從海上打起,到時候飛機下方海上飄幾艘軍艦,畫面更有質感。”
二大爺連連擺手,“行了打住,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搞這個時間太倉促,伱還是先從一鏡到底那個開始準備吧。
這樣,我盡快幫你聯絡有關方面,你這幾天抓緊時間,把需求和想法再細化一下。
最主要的是,你一定要想清楚,你的故事里要著重表現哪幾個人物,他們在電影中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形象,意圖向觀眾傳遞哪些信息和情緒。
一鏡到底的形式確實有新意、有話題性,但一定不能忘記初衷,還是要始終緊扣主旋律電影的基調。”
走出馬家所在的別墅區,站在路邊等出租車的時候,陳一鳴一直在反復思索著二大爺最后的那段話。
故事線索都還沒有理順,其實還遠沒有到考慮人物塑造的時候。
但是陳一鳴知道,二大爺的提點很重要,直接關系到這部電影能不能成功立項,是生與死的首要問題。
半島戰爭中的戰線并不是像一戰塹壕那樣緊密連接的,而是以山頭為支點互為支撐,而山頭之間的山坳和山梁,則由巡邏小隊填充警戒。
那么,電影里真的刻畫一心為公的人物行不行呢?
引導者三,關聯主角組的第三個危機,設定為一支4人偵查小隊。
外國觀眾會質疑科學家不愛國嗎?當然不會!
所以只是電影開頭的一個軍官,作為引子存在,戲份只有一場,他的表演和臺詞就是一個繞不開的大問題。
比如,給主角布置傳令任務的軍官,應該如何做任務前的動員?
傳統主旋律電影很直接,大了講就是保家衛國,具體講則是救助戰友,領受這個極度危險的任務是光榮,是立功受獎的機會。
但是我軍人物總是要出鏡的,他們在鏡頭里的形象,同樣會帶給觀眾一定的觀感,反映出相應的評斷,溢散出電影的態度。
或者說,用自私比照自己,用無私要求他人。
顯然,軍官(導演),認為戰友情不足以讓主角(觀眾)認同這場冒險,因此在天平上又加上了一個名為親情的砝碼。
引導者二,關聯主角組的第二個危機,設定為一名巡邏隊員。
從前到后順著故事線捋一下,電影里每個層級的人物都簡單不起來。
盡管社會思潮已經不認同完人,但華國人依舊贊賞利他的義舉,唾棄自私的怯懦。
因為半島戰爭的陣地防御戰階段,我軍普遍以師為方面單位,團為戰術單位,團長是有權下達撤退命令的最低級別。
割裂的社會,人性同樣割裂!
陳一鳴一屁股坐在馬路牙子上,搜刮著記憶里的戰爭電影,找尋著“相對妥帖”的動員理由。
主角組為了節省時間快速通過,不得不主動卷入偵查小隊的戰斗,這也是電影里唯一一場戰斗戲份。
巡邏隊員負責向主角組說明一線陣地周邊的敵情,為接下來主角組選擇繞路做鋪墊。
應不應該給這個人物添加一些“人性化”的修飾呢?
《1917》原片里,將軍為了讓主角更主動地完成任務,告訴他計劃明晨發起進攻、沖向德國人死亡陷阱的部隊里,有他的親哥哥。
導演默認觀眾理解并認同這個理由,有時候甚至直接忽略掉任務動員這個環節。
這個角色的主要任務,是向主角組說明火力封鎖區的情況。
前世這是1999年的電影,很多年輕人根本不了解原子彈工程,也不清楚建國初期的特殊情況,但他們依舊可以毫無阻礙地理解科學家的選擇,并為之深深觸動。
半島戰爭中,我軍團級防御陣地一般有三層,自外向內依次是前哨警戒陣地、一線陣地、后備陣地,從指揮所出發前往一線陣地,首先要經過的就是后備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