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金發帥哥戰役原型
羅伯特-雷德福生于1936年,是好萊塢的第一代金發大帥逼。
六七十年代的好萊塢,金發往往被賦予很多的女性內涵,是堅果甜心的典型標簽,那時候很少有大火的男演員頭頂一頭金發。
只有老雷,毫不避諱地揮灑著自己的金發造型,樹立起有浪漫又帥氣的“金童”形象,成為好萊塢的一代“經典”。
后來大紅大紫的布拉德-皮特,剛入行時就是因為一頭金發,而被稱為雷德福二世。
拿皮哥做下類比,就知道年輕時的老雷有多帥了。
比起做帥哥演員,雷德福的導演生涯成就更高,也更為世人所熟知。
1982年他的導演處女作《普通人》,一舉拿下包括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影片在內的4項大獎,他自己則橫掃了當年頒獎季的幾乎所有最佳導演獎。
剛出道就搞定了很多大導名導一輩子的追求,老馬丁怎能不哭暈在廁所。
雷德福還一手創立了圣丹斯電影節,這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制片電影節,許多后來執導好萊塢大片的導演,最初都是在圣丹斯成名。
成為導演之后雷德福遇到好劇本也會演戲,雖有多次提名,但終究沒能拿到奧斯卡影帝頭銜。
老雷出演的角色都自帶一種特質,也許正是因為特質過于突出,突出到影響評委的觀感,才讓他屢次與影帝失之交背。
不過這種特質,或者說是人物氣場,恰恰是陳一鳴現在所需要的。
說穿了也很簡單,老雷演戲時偶爾會帶出個人習慣,當他面無表情、雙眼直視、用喃喃自語的方式平讀臺詞時,會天然地營造出一股疏離、隔膜的觀感。
他的眼神并不會講話,反而是空空如也沒有內容,但搭配他一臉懵逼的表情,卻偏偏能帶給觀眾一種很融洽的感受。
陳一鳴不認為這是老雷的表演技巧,應該是這貨演戲偷懶帶來的副作用,當老雷放松表演控制時,這種個人特質就會不經意地凸顯出來。
既然是一種極度個人化的表演特質,陳一鳴也就不指望能夠找到老雷的時空同位體。
可以放低要求嘛,不需要第一主角百分百地還原老雷,能像個三五分就足矣。
他需要主角帶給觀眾一種抽離感,讓觀眾與劇情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
傳統的主旋律戰爭電影,往往需要觀眾盡可能地入戲并沉浸其中,為人物的挫折而嘆息,為戰士的犧牲而悲痛,為戰斗的勝利而歡呼。
《1951》不需要這種共情,電影里的人物也異于華國觀眾心目中既定的我軍戰士形象。
第一主角在片中需要起到一種“調節閥”的作用,在適當的時候把觀眾從情緒里出拉出來。
純靠技巧的話一不小心就把木訥的主角演成傻根兒了,此時如果演員能夠自帶幾分老雷的疏離氣質,表演起來就不容易跑偏人設。
所以陳一鳴給小美設計了一套試鏡流程,臺詞都是他現編的,考察的也不是演員的表演功底,而是他自帶的個人氣質。
……
三人分開過后,按照議定的分工就開始馬不停蹄地忙活。
周日一天,陳一鳴看完了公開能找到的半島戰爭著作,華國的堅果的都看,重點看1951年9、10兩個月的戰事描述。
他對照著半島的3d地圖,從東往西一山一河地檢視,大致理清了這兩個月的戰線變動,最終列出了4個適合作為電影原型的戰役。
第一個也是貼合度最高的,是發生在9月20至26日的天馬山戰役。
戰役對陣雙方,華國方面是東北野戰軍第2軍第5師第14團,聯合軍方面是堅果陸軍騎兵第1師第5團、第7團和袋鼠營。
14團9連(加強8連1個排)死守天馬山主峰7晝夜,掩護友鄰各部后撤至臨川江東岸的二線陣地,守軍完成任務轉移時,只存活8名戰士。
第二個是10月16至19日的人字山戰役。
對陣雙方是華國華東野戰軍第6軍第17師第51團與棒國第6師團,這場打得有來有回,陣地先后9次易手,51團最終守住了陣地。
不過結果相差不大,由于友鄰陣線右翼被突破,人字山最終被棄守,殿后掩護的2營5連,撤回來戰士只夠編成4個班。
唯一的遺憾,就是敵軍是南棒偽軍而不是堅果正牌。
第三個是9月15日至10月22日的北漢江防御戰役。